随着北京市教育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的启动,理工附中经过2个月的筹备,于5月6日正式开启理工附中第三季高一年级学生阅历课程——发现之旅中国系列。同学们在行走中阅祖国壮丽的河山、体验祖国辉煌的文化、感受祖国厉害的科技发展;在发现中成长,领悟生活的精彩;在旅途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ay1
年5月6日
理工附中
发现之旅
中国系列
武夷山——岩茶文化
摄影:赵星涵、热心群众
文字:王睿涵、金禹馨
视频:毕心语
01
伴随着新的一天的到来,不少人盼望已久的武夷山发现之旅正式拉开了序幕。武夷山坐落在福建省东北部,一下车就感受到了这里与北京不同的气候。气候温和湿润,或许是这样的气候才能使得武夷山变成茶叶胜地。另外,武夷山也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武夷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七个多小时的车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绝不漫长,书本、手机、零食和作业足以填满这段时间。
在大巴上度过近一个小时的时光后,下一个目的地便是我们将在这段时间居住的酒店。
晚餐时间结束后是第一天的阅历课程——武夷山岩茶及其制茶工艺的介绍。一方面是让我们对武夷山岩茶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为明天我们体验制茶作好了铺垫。
专业的制茶技师和审评师刘安兴老师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制作武夷山岩茶的六个初制工序以及冲泡技艺,相信同学们在听完这个讲座后对武夷山岩茶的制茶工艺有了相当的了解,明天体验制茶和冲泡技艺也可以更加娴熟。
充实而又忙碌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明天的行程安排依然充实,希望今晚大家都能安心休息睡足8小时,不要把疲倦留到第二天哦。
甘肃——丝绸之路
摄影:同学和老师们
文字:高欣瑶
视频:穆雨昕
02
一路向西,绿皮车行驶在通向陇中的铁路上。枕着铁轨而卧,听着车声入眠,黑夜朦胧,平坦的马路变成了绵延的山脉,我们的故事便开始了。
一碗滚烫的黄河清水,一碟脆白的萝卜,一撇火红的辣子油,一撮香菜青蒜苗,一把蓬灰和的黄面。一碗兰州拉面下肚,身体便暖了许多,一夜的疲惫顿时消散。饭后走出门外,看着滚滚黄河从东边奔流而下。脚踩着黄土地,听着黄河水,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开篇在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去保护。
丝路,条条古道通往亚欧非的各个角落。彩陶,距今年文化没有断层,无缝相接。
继续向西,前往“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市。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地段。
一路奔驰在寂寥无人的山间。连绵的山上,黄,红,绿相互交错。莫要说甘肃人民不甘吃苦种树,这里实在是惜水。15年的不辞辛苦,换来的也只可能是一颗碗口粗的树。看绿荫连成片,那是几代在这片黄土地上奋斗的人精心呵护而成的。
一路向西,我们的故事还未结束……
景德镇——陶瓷文化
摄影:张效迪
文字:龚智浩、姜文君
视频:龚智浩
03
年5月6日,游学第一天,星期一踏着清晨的朝阳,同学们怀抱着期待,登上了前往江西婺源的G次高铁。
8:30,随着高铁的徐徐开动,大家兴奋的心情也渐渐平复。窗外低矮却现代化的建筑仅过了半小时便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眼静谧的千倾绿色,铜镜样明亮的粼粼水波,白而沉静的云霭垂纱般笼罩于楚天之上。热爱学习,抓紧时间的同学早已摊开作业,埋头进入学习的海洋之中;有的人则是不紧不慢地打开《巴黎圣母院》细细品味,感受书中卡西莫多扣人心弦的生活;还有的同学戴上耳机,阖上眼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中。当然,更多的同学则是埋头酣睡,以缓解“早起后遗症”。就这样,时间以每小时千米的速度流逝,七个小时的旅途很快过去。
在婺源站下车后,伴着绵绵细雨,我们便登上了前往景德镇大巴车。导游以十分幽默的语言讲解了景德镇的历史,以及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别。
白墙黑瓦的建筑顷刻间变成独栋小别墅,这就到景德镇了。在进入位于号称“小王府井”一条街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拿了房卡讲一身行囊尽数卸下。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享用丰盛晚餐后,我们便回到房间,瘫倒在大床上,也就结束了一天的旅程,为第二天的拉坯体验活动养精蓄锐。
贵州——中国酒
摄影:陈紫宜,马晓辰,肖时珍教授
文字:陈紫宜,马可菲,赵子萌
04
在酒店享用过自助早餐后,上午我们去了奢香古镇。在绵绵细雨中欣赏仿古建筑,感受古意,领略美好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别有一番情趣。
临近中午乘车去往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首先参观了织金洞地质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大家听讲解员的讲解,也与讲解员一起讨论,互相交流了很多地学知识,学生中,有选学地理和选学化学的尤为兴奋。大家对博物馆的布置和服务比较满意。
在附近一家本地菜馆享用午餐,有的人认为具有当地特色的土豆球很好吃,但受到大家一致好评的是腊肉。
下午乘车去景区,进入织金洞之前先进行了《“中国洞”地学发现课堂暨织金洞科普培训》培训活动,肖教授讲的很好,虽然时间有些长,但大家听得都很认真,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后便进入织金洞了。我们对这里的景色叹为观止,既爱慕其姿态景观,又学习其原理规律。近四个小时的“科考”活动,学到了很多知识,锻炼了我们的观察、思考、应变能力和身体素质,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和敬畏,增强了我们要保护、学习大自然的信念……我们都收获满满,相当多的人都发了朋友圈,或庆祝,或纪念。
下午四点左右,初步学习蜡染技术。老师们准备好了印有学校logo纹样的布料,在蜡染老师们的指导下,都做出了令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提高了动手能力,对蜡染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增进了对保护与传承像蜡染技术这样的传统手工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看我们专心的小眼神)
晚饭是在学习蜡染技术的小楼的顶层享用的,长长的木桌拼起来,大家顺桌而坐,吃得都很开心。
晚饭后坐车去酒店休息。
总的来说,这一天是累并快乐着,十分充实,对后面学习活动更加期待。
苏州——江南文化
美梦伊始,初见姑苏
摄影:郭鉴葳、李茜蕾、梁王月雁
文字:梁王月雁、杨若霖
视频:李茜蕾、董怡卿
05
迎着浅淡晨曦,我们聚作一团,等待高铁启动,等待遇见思念许久的苏州。
漫长的高铁行程,混着丝丝疲惫和泡面气息,终于,拖着行李箱的我们,排排站在了苏州的蔚蓝天空下。
再见微风拂面,狮子林已悄然出现在我们眼中。凉风混着些雨后初晴的味道,平安喜乐的牡丹藏匿在榫卯之间,福禄寿星伴着苍郁古柏。踏上通幽处的铺地花砖,镂窗上的琴棋书画、玉棠富贵、九狮峰,活跃在眼前。明明看似简单的太湖假山群,却暗藏玄机。兜兜转转,寻寻觅觅,幸好,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晶莹剔透的昆石摆件,自然与人文的恰好融合,让人分明移不开视线。
再伴着苏大研三的邢学姐娓娓道来的历史讲解,苏州园林建筑的魅力第一次混着视觉听觉,伴着各式鬼斧神工的想象,于我们,若隐若现。
而后盘山瑞光古塔的神秘传说,绝无仅有的水陆城门,苏浙菜品的初尝体验……
什么?居然还有行程?!
本以为无聊透顶,只能发呆熬过的苏大建筑学交流会,在钱老师亲和,独特的讲解中,竟也别有一番风味。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一切都融化在了钱老师的那句:
“回归自然本是初衷,做成园林却是不得已的决定。”
岁月静好,今天,陪伴我们的是两千五百年的苏州园林。
明天又是如何别样的风景呢?
长沙——中国高铁
摄影:马浩男
文字:陈乙葳、赵雪航、赵耀
照片整理:贾培宁、苏一鸣
06
立夏时节,暖风如约而至,我们期待已久的研学之旅也随之而来。早上6点半,大家早早来到车站,我们的高铁觅芯之旅就此踏上征程。
step1
在觅芯之前,我们先切切实实感受了高铁的平稳舒适,并做了“立硬币”的小实验,为探索其本质奥秘埋下伏笔。
step2
下了高铁,踏上了湖南省的土地,伴随着长沙连绵的细雨,穿梭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中。导游站在大轿车的正前方,声情并茂地对湖南做着介绍。不一会儿,出现在我们右侧的便是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湖南第一师范旧址,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就读、从教的学校。我们漫步在这美丽的校园中,民国风范的建筑令大家赞不绝口,建筑和建筑之间的长廊迂回,互相贯通。导游姐姐带领我们参观了第一、第二展厅,还近距离观察了毛爷爷曾读书的课桌课椅和床位。讲解中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毛泽东“立奇志读奇书强体魄”的奋斗故事。很多同学都细致地做了听课笔记。
听完讲解,我们分红队和蓝队分别表演了剧本《工人夜学》和《立志要立天下志》,大家穿上了中山装和旗袍,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出,发现伟人的旷世之处,对他的敬意更加油然而生。我们当代青年也应当向毛泽东学习,志向高远,报效祖国。
伴着暮色细雨,息灯,期待明天氤氲着水汽的觅“芯”之行。
广州——中国桥
摄影:郑家硕
文字:仲熠梵
视频:郑家硕
素材:张奕均
07
5月5日,经过短暂车程,队伍抵达了黄埔古港,同学们踏上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现之旅。从西边公路入村,深入村腹是“粤海第一关”的遗址,遗址门前镌着“古港遗风”的牌坊见证了世代繁盛……一块“奶婆禄鹅”的牌匾映入眼帘,同学们和几位老师在这里制作并品尝了非遗美食“姜撞奶”,将姜汁和水牛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两者混合后瞬间开始凝固,妙趣横生。
随后,同学们来到了汽车全球第五大吞吐量港口——广州港。为了更好的感受现代航运业,同学们先后抵达了两个广州港重要码头,大家都深刻体会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航运业方面的发展我国已经遥遥领先,更为中国力量而感到骄傲自豪!如此的广州第一印象让同学们更加向往后续精彩的“发现之旅”……
安徽——徽州文化
摄影:杨雪驰、李阳霞
文字:刘泽佳、刘时闻
08
今天,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期盼已久的日子,经过漫长的等待,我们终于迎来了属于我们的安徽之行。
青竹、翠蔓,目之所及,尽是这葱葱郁郁的绿色,无不和谐的装点着这充满了古朴气质的小城。带着那一丝专属于南方的湿润空气,我们迎来了属于我们的第一站——泾县。
宣纸,这座小城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踏进中国宣纸文化园,迎面而来的一层展厅的墙壁正是由一张张宣纸制作而成。洁白光滑,难怪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
在园中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匠人们秉承古法手制,历经道工序,历经3年时间,才能从原材料制成眼前这禁得住时间的考验,享誉天下的宣纸。也许,正是这三年的沉淀,才能造就“纸寿千年,墨韵不变”的传奇吧。
随后,我们亲手体验了“捞纸”这一流程,跟着师父熟练的手法,同学们也纷纷加入到了这一过程中,几百年来,泾县人民的智慧凝结与此。它随着时间沉淀升华,最终化为这张宣纸落入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希望明天的旅途更加美好。
南京——考古探究
摄影:全体志愿者
文字:王冠骄、黄牧云、李嫣然、孙瑞茗
09
游学第2天开始了!新的一天从早饭开始,今天早饭非常丰盛?(???ω???)?饭后,同学们都精神充沛地开始了新的一天。
吃完早饭后,我们乘车前往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遗址。由于一次严重的盗墓案件,政府对这片遗址进行全面的勘探和抢救性发掘,才使许多珍贵的文物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我们经过乡村小路,有幸见到了考古挖掘现场。沿着长长的楼梯下去,面前就是江都王刘非的主墓,我们近距离观察了里面的细节——有两千年前的楠木,有考古人员挖掘留下的痕迹,还有现代盗墓者留下的工具等,这一切都让同学们耳目一新。随后,我们还参观了皇后墓和妃嫔墓,老师精彩的讲解让我们对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奔波了一上午终于吃到午饭了。午饭更加丰盛同学们也吃的很饱非常快乐~
下午我们来到了扬州西汉广陵王墓,在这里看到了全国范围内发掘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黄肠题凑。“黄肠”,即黄心的柏木,“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周代和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在这里分为两个墓室,很完整地恢复再现了墓室原先的样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机会。原本墓室中有大量的珍贵文物,遗憾的是盗墓贼盗走了一大部分,他们甚至为此还特地制作了盗梯。
一天的参观终于结束了(撒花花)到了晚饭时间。今天的晚饭在一个类似婚宴酒店的地方用餐,环境优雅别致,我们还碰到了穿着婚纱拍照的姐姐。晚上我们听了关于瓷器陶器残片的讲座,同学们依然兴致极佳,积极参与其中。主讲人带来了形态各异的瓷片,其中的一部分是从上午参观的江都王陵中找的。这些瓷器由瓷土、高岭土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我们了解到,制瓷业从商代开始出现,到汉代成熟。而我们看到这些瓷片,专业人员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研究的,正是是汉代的青瓷。主讲老师还说到,研究它们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也是为了明天的器皿修复作准备。
贵州——中国天眼
摄影:刘卉钰、董家钰、王欣彤
文字:董家钰、曲怡然
10
5月6日星期一立夏北京晴贵州阴雨连绵八点我们还在已是初夏的京城,此刻我们已经站在贵州的红色大地上。
从北京西到贵阳北,多公里,历时8个多小时的高铁,让我们领略到祖国高铁的迅猛发展,朝发夕至让我们快速穿越了广袤的空间。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在我们身后飞逝。那飞奔的黄河犹如这飞奔的列车,来不及按下快门,就转而飞逝。过了长江,雨墨渐浓,武汉、长沙、怀化…….第一次切切实实感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
热情好客的贵州人民用欢快的鼓点和清甜的美酒迎接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子。饥肠辘辘的同学们吃到了在贵州的第一顿充满特色的晚餐:正宗的贵州酸汤鱼,橘红色的酸汤环绕着晶莹鲜嫩的鱼肉,酸中带甜的西红柿粒点缀其中,还有清爽翠绿的芫荽洒在汤里。鱼肉中的汤汁十分入味,抿一口,入口即化,酸酸辣辣的味道久久弥漫在我们的口中。
晚饭过后,我们又驱车三小时左右,到达了期待已久的平塘天文小镇!小镇里有享誉世界的大国重器——"中国天眼",也正是因为天眼孕育催化出了这座天文小镇。这里虽处深山,似乎与世隔绝,每当夜幕笼罩,抬头便是浩瀚星空,侧耳,你仿佛能听到宇宙的呼吸。
下车后,绚丽的灯光秀伴着恢宏震撼的音乐,无一不冲击着我们的心灵。隆重的迎宾仪式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贵州人民的热情。当大家一起倒计时后,天文时空塔在漆黑的夜中亮起的瞬间,同学们的疲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兴奋与新奇。与此同时,教师代表徐亮老师发言,学生代表苏美曼发言,表达了对于未来四天学习与生活的期待。
俯视着整个小镇的夜景,仰望着头顶无尽的苍穹。
或许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旅行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与每一个美丽的祖国山河景色,都有可能成为一生中的难忘。一路走来,我们无法猜测将是迎接什么样的风景。前进的脚步不能停下,爱国的情怀无法减退,只有在前进中不断发现,学学会选择,学会体会,学会欣赏。
欢迎您给相应课程投票!
编辑:彭警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人文奠基理工见长
长按或扫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