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文/马进彪
爱心人士小马是4月5日到达凤雅家的。凤雅爷爷回忆说,当时一个穿着“儿童救护”马甲的“志愿者”来到他家,见到凤雅后,先是搂着自己和杨美芹痛哭一场。那时杨美芹和凤雅爷爷只在电视上见过“志愿者”,知道“他们是专门帮助别人的好人”。爷爷说小马告诉他们,可以帮医院治疗,不用家属花钱。“我听她这么说,觉得她就是神仙下凡。”爷爷瞪大眼睛说,“我真不敢相信天底下有这么好的人。”家属很快同意了小马的提议。据家属回忆,小马要求他们换上旧衣服,在邻居家废弃的旧屋前照了张相。随后,小马和家属一起带着凤雅上车。(中国青年报5月30日)
对小凤雅一家人的心情时是可以理解的,在那么需要救助的时候,志愿者真的出现在他们眼前,这对一个老人来说,不仅只是一件天大的幸事,而且更犹如神助之事,对这个家庭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事更让人慰藉呢?但是,志愿者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人感到不解,“小马要求他们换上旧衣服,在邻居家废弃的旧屋前照了张相,随后,小马和家属一起带着凤雅上车”,在这样的场景中,谁能说清这样做的必要性,而如果非要这样做的话,那么所有的真相岂不变成了摆拍?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可以看出,前来的志愿者并不能贴合这个家庭的所思所想,更没能客观地表现出这个家庭的核心问题,其实,这个家庭就是想安安静静地找些钱来治病,但这样的过程让人感到越来越像一出导演的戏,但是,对于这一切,已经如此脆弱的家庭又能说出不配合呢,显然,这一家人在如此的境遇下,做不出不配合的举动,甚到,在这一家人的心里,都不该有不配合的想法。因为在一家人心里,前来的志愿者,就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以至于小凤雅爷爷这样有生活经历的人,都只能全然配合。
而从这篇新闻报道中,人们还看到了这样的情境:“汽车驶上高速公路后,她(小马)对着手机哈哈大笑两声,然后说:‘我终于把凤雅妈妈劝到北京啦’。”凤雅爷爷对这一幕记忆深刻。凤雅爷爷告诉记者,当时医生告诉他:“凤雅已经没有手术必要,身体也经不住化疗,医院也没床位提供给风雅进行保守治疗。”王夏却说医生认为凤雅“不化疗的话治疗是没有意义的”。一直在沉默中对峙的双方在急诊室里爆发争吵。在王夏提供的视频里,小马告诉凤雅爷爷已经联系好医院,医院同意接受,通过评估后可进行化疗。她劝说爷爷留在北京,不要放弃孩子。“她已经晚期了,再折腾就葬在这了。”凤雅爷爷终于爆发,他一只手抓住椅子,声音在输液室显得很响亮。双方争执不下,医院以相互威胁报警中不欢而散。
至此,让人感到心里不是滋味,因为面对这样的家庭,志愿者应当完全可以读出他们的心境,客观地说,小凤雅已经滑到生命的边缘,而此时,这个家庭不仅需要钱,而且也需要心理的慰藉,但从这样的场景中,人们读出的只能是一种莫名的遗憾。
但不管怎么说,志愿者毕竟是付出了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必须要给予道义上的点赞。但是,民间慈善并能仅靠一腔热情,因为热情并不能变成规范化的行为,而如果没有规范化的行为方式,那就可能伤到被救助方心底最柔软的部分,那就是人的自尊。而对于志愿者来说,也会在多种解读中受到伤害。
而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细节,那就是媒体之前报道的,小凤雅那位唇裂哥哥,他是被嫣然基金全费救助的,然而,如果不是小凤雅之死成为了新闻热点,谁又会想到嫣然基金的这种善举。显然,悄无声息地将该做的事做好,将能做的事做好,是规范化慈善运作的贴心之为,而从小凤雅之死这个跌宕起伏的发酵中可以看出,慈善运作的规范化操作才是根本之路,这也需要热心慈善者的深度思考,反思,方可正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