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首次双侧唇裂和鼻畸形修复术后鼻小柱-唇角摄影测量纵向分析(作者Rottgers,S.Alex等)
背景双侧唇裂和鼻畸形修复术后鼻唇的大小变化可通过人体测量学进行记录;然而,医生很少测量鼻小柱-唇角。
方法本研究中的白人患者均由1位外科医生(J.B.M.)来实施双侧唇裂同期修复术。
通过受试者头部中立位置侧面照来测量鼻小柱-唇角;利用广义估计方程和立方模型分析2个或多个时间点的鼻小柱-唇角平均值。
比较完全和不完全双侧唇裂患者相互之间的鼻小柱-唇角数值并将其与Farkas测量法的正常值进行比较;比较术中直接人体测量所得鼻小柱长度值与术后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的鼻小柱-唇角数值。
结果85位患者(64位完全唇裂和21位不完全唇裂)参与研究。摄影测量随访平均时间间隔为10年(范围,1.8~19.5年)。
双侧完全唇裂患者的鼻小柱-唇角显著大于不完全唇裂者(p=0.)。尽管两个唇裂组患者的鼻小柱-唇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小,但仍明显大于Farkas测量法正常值(均为p0.05)。
首次鼻畸形校正术实现的鼻小柱延长程度和术后的鼻小柱-唇角之间无相关性。
结论鼻小柱-唇角呈钝角可出现于双侧唇裂同期鼻唇修复术后,尤其见于完全型畸形的患者。尽管该角度迟早会缩小,但其仍然比正常值大1~2个标准差。
发育完全并实施正颌手术后如果存在鼻尖过度旋转则可能需要进行二次鼻畸形校正术。
如此医美参考频道
尽览国际医美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