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常见症状,有四肢酸软、四肢麻木、消瘦、呵欠、吞酸、嗳腐、呃逆、食少、便溏、腹泻、矢气、便下脓血、大便失禁,口有酸、甜、苦、咸、淡、辣、腻、渴、干等变化,口歪、口噤、口多清水、口角流涎,唇有淡、青紫等色,唇裂、唇裂、唇生白点,腹满、臌胀、肠鸣、上闭下脱、消谷善饥等。脾的常见疾病,有呕吐、呃逆、噎嗝、反胃、食滞、便秘、疟疾、霍乱、臌胀、饮证、痿证、痹症、脚气、虫证、痰证、积聚、泄泻、痢疾等。本文只讨论痰证以下的四个病。在未述这些疾病以前,先将脾脏系统的组成、脾脏的功能活动、脾脏的功能活动、脾脏的病理变化、脾脏疾病的治则药例、脾脏疾病的调护。
脾脏系统
脾居腹中,在左胁下,半贴胃底,形状扁平,与散膏连缀。有大络似牛舌,在胃底后,名曰大包(似为胰腺)。脾与胃经脉相接,下口名幽门通于小肠。胃体称为胃脘,贲门为上脘,幽门为下脘,上下脘之间为中脘。脾主肌肉,肥白者称为肌,瘦赤者称为肉,四肢肌肉最发达,臂胫为人身之肉柱。肌于肉交的地方特别疏松,名曰分肉,其中有无数孔道,表面呈现纹理,所以称为腠理,汗孔分布期间。肌肉包裹于皮肤之内,是一块一块的,若大块分界的地方则称为谷,小块相会的地方则称为溪。脾的经络,在内则上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于腹中属脾络胃,在外则从足走腹;胃的经脉,在腹中属胃络脾,在外则从头到足,交鼻旁,支者入目,环唇而入下齿龈中。开窍于口,其性为湿,其液为涎,通于长夏之气,眼胞、鼻准、大腹、四肢皆其分野。
脾脏的病理变化
病因虚邪、寒邪、湿邪多损伤脾阳;实邪、热邪、燥邪多损及胃阴。饮食不节,是脾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百病从口入”,即指此而言。思虑、劳倦也是造成脾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是李冬恒所指的内伤。
病机不能受纳运化胃主受纳,胃气受伤,则不能纳谷,而发生不思饮食,不思茶水,恶食厌食,呕吐呃逆等证。脾主运化,若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就会出现腹胀、便溏、腹泻、倦怠、消瘦等证;若不能运化水湿,就可导致痰湿水饮停留,而为痰证、饮证、泄泻、水肿等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医方考脾胃证治》说:“湿淫于内者,脾土虚弱不能制湿,而湿内生也。”《医门法律》说:“水谷浸不行,即停聚而为痰饮。”
升清降浊失调脾胃起到升清降浊的作用,若胃之浊气不降而上逆,则可发生胀满、呕吐、呃逆、嗳腐、泛酸等证候;若脾之清气不升而下陷,则可导致泄泻、脱肛、遗精、阴挺等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甚至因脾胃的升降失常,以致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也不能排除,继而变生多种病证。《吴医汇讲》说:“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俾升降失宣,则脾胃伤,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已息,鲜不夭扎生民者已。”
目前+人已北京权威的白癜风医院北京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