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许村姑娘张海盈
从出生的那刻起
命运就和她开了个恶意的玩笑
先天性唇腭裂
小小年纪要承受生命之痛
但她却养成了不服输、乐观的精神
她爱笑
△张海盈和奶奶
张海盈不是没幻想过海宁以外更广阔的世界
只是,一转身
她却已开始感受命运的不能承受之重:
体弱多病的父亲、
年迈的奶奶、
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
一家人的生活压力,
沉沉地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她不像其他女孩那样有个“公主梦”
只有刚刚结束的高考
她说:
今后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照顾好家人
安安稳稳地过下去
……
前几天,我们根据定位,来到张海盈的家——许村镇茗山村张家埭。通往她家的小路上,汽车勉强通行。眼前这是一栋三层高的小楼,虽然外墙贴了蓝色瓷砖,但看上去已有些年份了。
见我们到来,今年55岁的父亲张天发从桌底下抽出一条长凳,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已经80多岁高龄的奶奶拿一把扇子在背后偷偷地帮我们扇风,这位思维已呈半清醒半糊涂的老人,嘴里念叨着孙女。
△父亲张天发
当张天发讲起自己和家庭时,笑容就不见了。
家里唯一的新家具就是一张床
13年前,张天发被查出心脏二尖瓣关闭不全,做了一个大手术,至今胸口留着一道触目惊心的刀疤。他还患有鼻癌。因为身体原因,让他没法干重活,基本待在家里。
说起这些,张天发有点痛恨自己病了。他说,是自己连累了家庭。此前,张天发做泥水工,收入还过得去,这个房子就是没生病时盖的。
环顾四周,这是一个贫寒的家。房间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里最多的是一沓一沓的病历,还有张天发父子每天要按时吃的各种药。
唯一一样新家具,是二楼张海盈卧室里一张白色的小床。哪怕卧室只是毛坯的,但是能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张海盈对这一切已经很满足。
在19岁以前,张海盈都是跟父母挤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放两张床。今年,她和父亲一起把旁边的杂物间腾了出来,父亲咬了咬牙,带她去买了一张最便宜的新床。
说着,张海盈指着房间的一个看起来依旧很新的书柜:“这是我最喜欢的。”
这是在她上小学时,老师送给她的。老师曾问过她:“想要什么心愿?”
“我想要书柜。”她用稚嫩的话回答。
过了一阵,她真的拥有了一个漂亮书柜,还是送货上门,让她觉得“太神奇了”。
张海盈说,这些年,她也受到过村里以及学校很多好心人的帮助。
她不像别的女孩一样拥有公主梦,也不经常穿裙子,“对穿着不挑剔,小时候很多衣服都是别人给的。”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她也有过“工作经验”。曾在高二暑假时,在一家皮革厂做剪线头的活,一个月拿了元。
她更会精打细算地生活,高中时每天的伙食费控制在15元以内。她去网上淘一些二手书,“便宜,而且很新,划算多了。”她笑了。
父母忙于维持生计,所以从小到大,她没有吃过生日蛋糕,过个生日,不过她并不会埋怨。因为她深知这些钱得来不易,一直节省用度。
生理缺陷并没有使她一蹶不振
这天,张海盈穿着白色T恤、牛仔裤,明亮的眼神,干净的笑容,扎着马尾巴。只不过,她的嘴唇上留有一道明显的疤痕。
“我女儿其实不是我亲生的。”突然,妈妈徐水娟背过身,往记者身边靠了靠,跟我们讲了一个秘密。她尽量压低音量,似乎担心被女儿听到。
徐水娟说,因为儿子从小被查出患上精神疾病,丈夫的身体也不好,不能再生,所以夫妇俩一直有收养一个孩子的愿望。
△母亲徐水娟
20年前,张海盈出生时,唇部、腭部和齿床部分裂开——先天性唇腭裂。
这种先天性疾病几乎在一开始就摧毁了她的命运——她出生后,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在路边,哭啼不止,被人发现后送到了福利院。
但正是在这里,张海盈和现在的这个家庭相遇。“也许因为身体原因,父母才不要她了吧。”徐水娟叹了口气。女儿被亲生父母遗弃时,没有留下什么纸条。
从福利院被领养回家那年,张海盈已经7岁。那时的她唇腭裂已经基本修复过,只是伤疤还在。
张海盈被领养回来后,张天发夫妇对她疼爱有加。生理缺陷并没有使她一蹶不振。相反地,她有着不服输和乐观的性格,她爱笑。
唯一一次让她难过的,是在初中时,一次课堂小组活动上,一个调皮的男生当着同学们的面,毫不留情地指出来:“为什么你跟别人长得不一样?你是兔唇吧。”
也许这是男孩一句无心的话语,却深深刺痛了张海盈的心,她当场放声大哭起来。如今,说起这些往事,她依旧会哽咽抽泣。
“遭遇过这些事,不管是谁,都有点难挺过去。”她的口气有时像个大人,她说自己内心很苦,但希望始终保持乐观、开朗、坚强。
张海盈喜欢心理学,曾担任过学校的心理委员。遇到心情不好时,她会调整自己,或者把心情写进日记里。
希望今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张海盈说,这次高考没有发挥好,只能上二本院校。不过,她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规划和想法。相比同学们对未来各种瑰丽的设想,她的理想显得那么“世俗”,“我想学护理或者会计专业,工作机会大,今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照顾好家人,安安稳稳地过下去。”
她把每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专业、录取名次等一一列出来了,其中还有一项就是学费。“太贵的学校不考虑。”她说。
说起学费,妈妈徐水娟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难受:女儿上大学后,每年上万元的学费、生活费到哪里去找啊?也有亲戚都劝她,不要让孩子上学了,家里这么难。
“农村的孩子,读书是唯一出路。”一面是家徒四壁,一面是高昂的学费,但只有小学文化的徐水娟夫妇认定这个理,说借钱也要给孩子上大学。
在送我们离开时,张海盈突然一个人追上我们。然后,她低下头看着自己的双脚,并告诉我们,其实自己很早就知道不是父母亲生的,“我其实并不介意我的身世。我要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还要感谢一路走来向我们伸出援手的好心人。”
在张海盈看来
虽然这个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
但这里至少能盛开她的笑容
对于经历过的苦难
她迎难而上
要用踏实的脚步、务实的行动
去实现逆转
这名女孩坚强的笑容
你愿意来守护吗
弄潮儿名片:
张海盈,20岁,家住许村镇茗山村,低保家庭,海宁紫微高中毕业。
你想帮助这些学生吗?每年这个时候,和酷暑天一样,海宁日报大型暑期公益助学行动——弄潮儿成长计划总会如约而至。
今年是弄潮儿成长计划的第十一季。十一年来,这项爱心行动从未改变。我们一直都在这儿,如果你在念高中或者大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记得让我们来帮助你。
1报名弄潮儿相关要求
1.海宁籍就读高中(包括今秋开始读高一)至大学的学生,在海宁的优秀新居民子女也可参加。
2.庭条件困难,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
3.受助学生在校期间无违纪违法行为。
4.以上条件需同时满足,原则上不与其他公益活动重复资助同一名学子。
5.超出以上资助范围的寒门学子,经核实如家庭条件确实困难的,也可考虑给予适当资助。
报名方式
>直接前往海宁日报社报名,地址为海昌南路号
>咨询、。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