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讲述哈贝马斯

时间:2021-3-17 1:15:28 来源:唇裂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理性仅仅指把人送上月球的能力吗?

一.引子

“理性”这个词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似乎理性是一个绝对的褒义词。例如说,某某人是一个理性的人,那肯定是表扬。意思是这个人比较理智,遇事不慌,沉着冷静。

而理性的对立面,就变得不那么好了。例如,非理性似乎往往和疯狂、歇斯底里、失控联系在一起。而“反理性”就更加不好了。

理性有的时候又和“感性”构成对立。感性似乎负责体验、审美和爱情。而理性呢,则主要关乎判断、权衡、推理、计划和计算。

当你说“理性”这个词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是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像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航天专家把人类送上月球的壮举吗?还是法律专家制定出来的精细法条和典章制度?

那么,“理性”在哲学上究竟指什么呢?理性仅仅指上述这些能力吗?

似乎在很多你毫不怀疑的地方,你本来认为那里是一块铜墙铁壁。但这样一问,你会发现,似乎并没有那么清楚了。

欧洲的从近代以来,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后来的启蒙运动,都高举理性的大旗。理性似乎也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力和坚强后盾。

今天,我们就要来阅读一本专门讨论“理性”概念的哲学名著。那就是,德国当代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二.哈贝马斯其人

哈贝马斯是德国在二战之后,在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学者,没有之一。他还活着,马上就要90岁了。不过依然思路清晰,不断在思考和写作。让人十分钦佩。

哈贝马斯几乎囊括了德语学界所有的大奖,例如黑格尔奖、阿多诺奖、莱布尼茨奖、亚斯贝斯奖。他获得过很多的国际奖项,例如日本的京都艺术和哲学大奖、伊拉斯谟奖等等。不过要对哈贝马斯进行定位是有点困难的。

我们都知道,他属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在以往的课程里,我提到过阿多诺、霍克海默还有马尔库塞这些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

不过,哈贝马斯明显不同于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

他一方面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学术人,知识分子,介入到几乎德国乃至欧洲在二战之后重大的讨论中去。受到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他积极介入社会,认为学术研究的目标不是单纯的描述和理解,而要批判和改造社会。

但是另一方面,他拥护欧洲的民主、宪政和法制。

还有,从学术传统来看,哈贝马斯不仅仅受到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他还学习了大量语言哲学、实用主义和社会学的思想。

可以说,他是一个20世纪各派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又融会贯通在他自己的思想当中。

哈贝马斯那一代人在二战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被彻底摧毁了。

年6月18日,哈贝马斯出生在德国西部杜塞尔多夫。他出生的时候有点小缺陷,那就是天生的兔唇。他后来自己回忆说,小时候接受了几次手术,才矫正了兔唇。但是,这也成为了他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因为兔唇,所以他说话很不清楚,即便是在矫正之后,发音依然是很含混的。所以,和别人的交往和沟通,成为了他从小时候就苦苦思考的问题。

哈贝马斯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基本上是在科隆附近的小城市古墨巴赫度过的。

他15岁的时候,目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德国战败。他的父亲是一个亲纳粹分子。按照他自己后来回忆,他自己也曾经是希特勒少年团的一员。

二战结束后,通过广播,他才恍然大悟,知道了第三帝国有过集中营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情。

哈贝马斯从年到年,在几个大学求学,攻读哲学、历史、心理学和德国文学。

哈贝马斯对他之前的一代哲学是十分不满的。尤其是像海德格尔那样的哲学家。他认为存在所谓的历史天命,甚至把德意志名族的天命和纳粹绑定在一起。

哈贝马斯本人体现了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微妙冲突与结合。

年,哈贝马斯在波恩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完成了博士学位之后,哈贝马斯来到了法兰克福。年他加入著名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当时,著名的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都在这个研究所任职。哈贝马斯也是在那里认识了马尔库塞。恰是在那里,他开始走出哲学思辨,了解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同时,他还是以哲学方式来批判社会。

年,他以《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这篇论文,通过的教授资格考试。之后,他一直在各大学和研究所担任教授。

年,他从法兰克福大学退休。但是,退休之后,他还一直笔耕不辍,写作了大量的论文的专著。

他对欧盟东扩、科索沃战争、美国入侵伊拉克进行了大量的评论和反思。

如果整理一下哈贝马斯至今为止出版的学术著作,大约每两年就有一本专著。

可以说是一位真正“著作等身”的学者。

三.理性的词源

“理性”对一般人来说,是一个好的词汇。对哲学家来说却是一个大麻烦。

这并不是说哲学家反对理性,相反,哲学家是最需要理性能力的。但是细细想来,理性的内涵却不是很清楚。

如果我们从词源上来考察,大致可以梳理出这样一条线索来。

西方的理性概念,大致都来自于古希腊的一个词语,logos。有的把它翻译为“逻格斯”。古希腊人用这个词来指世界的基本规律。

当时的人认为,无论是自然,例如生物、星辰,还是人类的社会,背后都有逻格斯的作用。

逻格斯是和混沌(chaos)对立的。圣经当中也有一句话,叫做“太初有道”。这里“道”也就是对逻格斯的翻译,可以说非常秒。

中国先秦哲学中的“道”,的确和“逻格斯”非常相似。而到了罗马时代,人们用拉丁文ratio来翻译逻格斯。

ratio这个词后来演变为各种语言中的“理性”。例如法语中的raison,英语中的reason。

当然从ratio这个拉丁语词根中派生出了rational合理的这个词来。它名词就是ratioanlity,合理性。这些词都指人的一种认知能力。

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理性进行了一个二分,他把人类的理性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理性是目标理性,又叫做工具理性。也就是说,当我们设定了一个目标,例如要把人送上月球。然后,我们就要来思考,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

换句话说,这个时候,人的理性好像是一种工具一样,目的则是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在科学技术领域当中,我们所运用的理性大多就是工具理性。

当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例如,怎样把人送上月球呢?于是,人们要进行大量的思考。例如,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公转和自转的关系。如何利用地球的自传,才能节省燃料?设计怎样的推进器,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还有,如何保障宇航员的安全,如何让他们在月球上着陆,然后再返回地球。

这样一个大目标——人类登月,就会被分解为很多小目标。为了实现这些小目标,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需要攻克很多难题。

总体来说,在最近的几个世纪里,人类在工具理性方面,有了极大的突破。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第二种理性是“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是指什么呢?

简单来说,价值理性要回答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例如,很多人会问:地球上还有那么多人吃不饱饭,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去探索太空呢?

如果仅仅凭借工具理性是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因为,让所有人吃饱饭,和人类探索太空本身就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导向。

让人们吃饱饭涉及的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福利;而探索太空则关于人类的对世界的认识、好奇和人类的未来。这里涉及人对自身和自身处境的基本认识问题。

当有,或许有一天,我们对外太空的认识,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改善人类的生存处境。这样,两个活动的目标就合流了。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探索太空需要大把花钱,还没有看到具体的经济回报。

人类的很多领域都会提供价值理性,例如宗教、道德、审美、意识形态等等。例如,很多宗教都告诉人们不得杀人,要与人为善,帮助弱者。绝大多数民族的道德,也会告诉大家,不要欺负弱小,要同情弱者等等。还有,审美则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这样我的衣着、房间的装饰,以及建筑设计,才有所归依。

归纳起来说,价值理性告诉人们应当要做什么,以及不应当做什么;而工具理性则告诉人们,可以以及如何做到什么。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继承了韦伯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二分,并且有所发展。

他们看到,虽然人类在最近的几个世纪里,工具理性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价值理性发面却面临巨大的危机。

为什么这样说呢?

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发面的发展,首先都被运用到军事领域中。

一战的时候出现了机关枪、军用飞机、毒气、坦克和潜水艇;二战的时候更是出现了超级杀人武器——原子弹。

对于德国的学者来说,二战就是一个很讽刺的例子:在二战的当中,人类的工具理性被发挥到极致,而价值理性则丧失殆尽。例如,德国的集中营将工具理性发挥到极致,发明了各种高效的杀人并且毁尸灭迹的方式。但是整个国家却没有人追问,杀人的正当性。

换句说话说,很多技术专家长于工具理性,但是在面对杀人的这样的目标时,却根本没有体现出价值理性来。他们从来不问,可以这样做吗?

杀死万人成为了一个技术问题,而不去问,这样做有什么伦理问题吗?

这也就意味着,价值理性彻底缺位,或者说彻底失效了。像霍克海默这样的学者认为,如果任凭这样发展下去,人类的理性好像两条腿:一条腿很粗,另一条腿很细。

这样,人类是要出大问题的。

如果任凭工具理性发展,但是没有价值理性来约束、控制工具理性的话。人类会将自己毁灭。其实二战之后的一系列事件,说明人类并没有改善多少,反而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例如冷战中的核军备竞赛、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问题。

哈贝马斯作为在二战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个德国哲学家,就面临着这些理性困境。

五.《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这本书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类的理性。

《交往行为理论》这本书的第一卷出版于年。这本书的底本是哈贝马斯年和71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所的“克里斯蒂安·高斯讲座”。

他对讲座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并且补充了大量的新内容,才写成了这本两卷本的巨著。

这本书可说是,哈贝马斯从60年年代开始的20年思考的一个总结。虽然哈贝马斯的著作非常多,但是这本书可以说是哈贝马斯的代表作。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

上册叫做“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主要回顾了理性的概念,以及现代社会的理性化的过程。

下册叫做“对功能主义理性的批判”。

哈贝马斯和西方的大部分哲学家一样,把理性看做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活动的最终立足点。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要矫正人类现代的理性病症。他一方面要对理性进行系统地梳理,发现现代社会的问题所在。另一方面,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叫做“交往理性”。希望以此来治疗现代的理性病症。

可以说,交往理性一直在那里,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他被人类尤其是被哲学所忽视了。

而近代以来,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工具理性当做理性的全部,而忽视了理性的其他方面。这样才导致了现代的一系列严峻问题。

所以,哈贝马斯说:“要在日常实践自身中,在交往理性被压制、被扭曲和被摧毁之处,去发现这种理性的顽强声音。”

一.引子

在上一次课程里,我介绍过,哈贝马斯认为,20世纪人类一系列的灾难的根源在于,将工具理性当作了人类理性的全部,而忽视了理性的其他方面。或者说,理性具有双重性,它一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却被扭曲和滥用了。

因此,他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

他想要通过交往理性来表达什么意思呢?

工具理性并不是理性的全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哈贝马斯依然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理想。

哈贝马斯提出,启蒙运动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计划”。似乎在这个时代,人类能够依靠的东西不是很多。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吗?依靠金钱吗?依靠权力吗?还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呢?

哈贝马斯认为,我们能够依靠的只有理性。然而他认为,对理性滥用,很有可能出现一种反启蒙的野蛮局面。

人类已经可以把飞行器送出太阳系,还可以治愈很多疾病,把人均寿命提高到80岁。但是人类依然在集体地相互残杀,为各种自己的想法而发生争端。

所以,如果不能矫正或者说治愈理性本身的问题的话,人类就会面临大问题。

二.交往行为有什么用?

为了说明白什么才是交往行为,首先需要回答另一个问题。那个问题来自于社会学。

那就是,人类有那些基本的行为类型?

哈贝马斯继承了以往一些社会学理论,提出了他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分类。

他把人类的行为划分为4类:

第一类是目的性行为。

目的性行为,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有效的手段和恰当的方法。

关于目的性行为,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哲学研究得很多。因为,达成一定的目的,有时候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因此也可以被叫做“策略行为”。

这和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是高度重合的。

可以说,目的性行为主要集中在技术领域。例如怎么把人送到月球去,再安全返回地球。不过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经常使用。例如,我想要从复旦大学到上海图书馆去。这个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既定的。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就要找到恰当的手段和方法。例如可以做地铁,步行、骑自行车、或者打的,甚至可以租用直升机过去。

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我的时间不多,钱也不多,可选的恰当手段也就逐渐明确了。可能坐地铁是最省钱也是最快捷的手段。

可以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到目的性行为。

哈贝马斯所说的第二类人类的基本行为,是规范调节性行为。

这种行为涉及的就不是独立的人了,而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人。人是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这些成员的行为是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的。规范就是一个社会群体中共识的表现。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规范,有些很大,例如不得杀人,不得偷盗。有些很小,涉及生活的细节。例如开车右行,吃饭的时候不用筷子指人。

哈贝马斯所说的第三类行为是戏剧性行为。在戏剧行为中,人是一场互动的参与者。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是一个剧场中的演员的话,他就需要自我表现,给观众留下一个特定的印象。这当然需要一定的演技。

这个时候,人需要掩盖自己的一部分,而塑造一个角色的内心情感,当事人的所思所想。

哈贝马斯所说的人类的第四类行为就是交往行为。交往在德语当中是Kommukation,和英语中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llm.com/clfx/1171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