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气干燥,稍微不注意就容易上火,上火的表现也不相同,往上走咽干牙痛,向下去尿频结石。上火到底是怎么回事?秋季吃什么才能降火气?快听中医专家的权威解读。采访专家:郁斌主任医师,医院内科党总支书记、大内科副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肺系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火的发明与运用是人类告别茹毛饮血原始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世间万物包括人的生命、生活,皆离不开水火之用。《黄帝内经》认为“少火生气”,即火为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火要为人体所用,就必须讲究一个“火候”。一旦感受外邪、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情志过极,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干扰,体内正邪两气相争,就会产生病理之火,《素问》称之为“壮火”,并认为“壮火食气”,元代医家李东垣总结为“火与元气不两立”。 火的特性有炎上之象,因此但凡有局部红肿灼热迹象,都可归咎为火,民间俗称“上火”,如头面部痘疮、牙龈疼痛、口腔溃疡、咽喉疼痛等。这些症状大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除此之外,火邪还会在人体的下部寻找“出路”,例如大便干结伴有肛门热痛、口干喜冷饮、口臭等表现,必为火热便秘。尿频、尿急、排尿热痛,若同时伴有舌红苔黄腻、口渴心烦、尿黄尿赤,则为湿热之淋。因此,尿路结石或感染所致的排尿异常,便秘、下肢丹毒等,病患部位虽在人体下部,但实质还是“上火”。 为什么有的火“走”人体上部,有的火会“走下”呢?中医认为,火邪所在病位及兼夹不同的病邪,其表现出路就会各不相同。例如病在上焦之心肺,兼夹风邪,症状就会表现在头面部。这是由于风邪和火邪都属于阳邪,风性轻扬,火性炎上,火借风威、风助火势、风火相煽,因此症状体现在人体上部。反之,如病在下焦之肝、肾、大肠、小肠,且兼夹湿邪,病变就会表现在人体下部。这是由于湿性趋下,大肠火热伤津则便秘,膀胱湿热下趋则易患热淋,湿热下注于经脉则为丹毒。 另外,瘦人多火,阴虚而致阳亢,即“阴虚生内热”;胖人多痰,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弱,若兼夹劳倦、饮食不节,则易耗伤人体中气,从而导致气虚发热之上火。因此,“上火”又有虚、实、内、外之分,治疗上绝非单纯清热下火就能解决的。正确的治疗方式是,实火当施以清、下之法,虚火则需要和之、养之,即阴虚者宜清补去热,气虚者宜温补泄热。秋燥也分“温燥”和“凉燥” 此时正值秋季,气候转凉,不少人表现出口干鼻燥、唇裂等“上火”症状。这时要注意的是,火热灼津之“温燥”和寒伤阳气之“凉燥”都会导致上火,治疗手段是截然不同的。民间常用的川贝梨子炖冰糖、百合炖银耳,可以治疗温燥之火;如果上火属于凉燥,使用这个方法反而有损中阳,加重病情。 区分温燥和凉燥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看季节,二是看体质。秋令虽燥,但初秋尚存夏季火热余气,晚秋则渐现冬之凛冽寒象,故前期以温燥为主,晚秋多为凉燥。体质方面,平素一向怕热且体瘦之人,即使感受凉燥之邪,也易化热而成温;反之,素体阳虚畏寒者,即使感受温燥邪气,但由于正气不敌,也易寒化。所以,保养之法在于固守元气,以不变而应万变,正所谓“恬淡虚无,真气内守,病安从来”。防上火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秋季养成早卧早起的习惯,顺应自然,避免上火。秋季上火这么吃温燥这么吃绿豆绿豆味甘,性凉,有清热、解毒、祛火之功效,是我国中医常常用来解多种食物或药物中毒的一味中药。尤其在吃肥腻、煎炸、热性的食物之后,喝点绿豆汤,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又有保肝和抗过敏作用。梨秋季上火最好食用秋梨,它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清心降火的作用,能有效缓解秋燥所致的不适症状。还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并有良好的解热利尿作用。柿子在秋季经常食用柿子可起到很好的养肺护胃,清除燥火的功效,除此之外补虚、止咳、利肠、除热等功效也非常的明显。柿子虽好,但也不能多吃,切勿在空腹的情况下食用,否则很容易导致结石。山竹俗称“水果皇后”,性偏寒凉,有解热清凉的作用,可化解脂肪,润肤降火。且山竹果肉含丰富的膳食纤维、糖类、维生素及镁、钙、磷、钾等矿物元素,对美容肌肤有一定功效。凉燥这么吃杏仁杏仁是一味常用的古老中药,性苦,味温,有毒,入肺、大肠经。《本草纲目》中就列举了杏仁的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其中排在第一的就是润肺功能。但不可以大量食用,一天一小把足够了。产妇、幼儿、实热体质的人和糖尿病患者,不宜吃杏仁及其制品。核桃核桃自古以来就是滋补佳品,中医认为核桃性温、味甘、无毒,有健胃、养神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述核桃仁还可“补气养血,润燥化痰”。核桃仁的镇咳平喘作用也十分明显,对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病疗效极佳。
编排:孙茜
医院杏林省中欢迎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