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面对孩子,为什么我们总会失控

时间:2016-12-21 20:02:21 来源:唇裂

每名父母都希望自己成为“完美的家长”,为了教育孩子不惜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孩子开始学会说“不”以后,他们经常会拒绝你的要求、挑战你的权威,你可能会失去理智,变得气急败坏,甚至对孩子大喊大叫,过后可能又会自责,而一旦你陷入这样可怕的循环,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自己,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呢?还是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会失控吧!

当我们面对孩子忍不住失控发火时,其实也是孩子赐予了我们一个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机会。

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无疑受到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性格、惯性思维等的影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们会发现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这周末,葫芦引发了我们夫妻分别的两次失控。

先生失控的原因是,葫芦刚拥有了一个特别喜欢的黑猫警长气球,吃饭的时候心不在焉,先生提议把气球绑在餐桌上边吃边看。葫芦尖叫着拼死护住气球,用力推爸爸。先生也不撒手,拉扯中气球被撕坏,先生嚷嚷葫芦回房反思自己的倔强。

我失控的起因是,我叫正在看电视的葫芦来吃饭,等待多时没效果,强硬地把电视关掉了。葫芦气得来推我,我也吼了他。

细想起来,拉扯气球这件事不是葫芦倔强,而是先生倔强;关电视这件事,不是葫芦没有耐心,而是我没有耐心——说好看完这集,双方有个缓冲,事情并不难解决。

亲子关系中,因为孩子的一些不讨喜的表现,使你感觉到了不可遏制的愤怒,那么你很可能冲动之下大声训斥孩子、和孩子争吵、甚至干脆面露嫌恶不再和孩子说话……

但其实你很清楚,与子女计较显然不是为人父母应有的素质,而且事后一定会因为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树立了坏榜样而愧疚后悔。

每次失控之后,我和先生都会陷入懊恼,我们会对孩子道歉,加倍温和地对待他。但问题是,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事到临头,我们总会失控?

这个问题,我整整想了一个周末。

也许是从事采访工作的关系,思考一个问题,我总会回到当事人的原生家庭,因为原生家庭的力量,实在太强大。

先生的父亲很严肃,长大的过程中,他与父亲沟通甚少,父权权威让他觉得遇到分歧,只有服从和反抗两个解决办法。

我妈妈呢,生活在上山下乡的时代,她的人生经历常常会让她陷入一种“来不及”的恐惧,一件事不马上做,可能就没有机会做;一个机会不抓住,可能就永远流逝。

严肃和着急,是上一代教育我们的方式,很显然,它依然潜移默化出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里,尽管我们并不认同。

在葫芦爸爸因为气球失控的时候,作为旁观者我可以感受到,让他生气的不是孩子对气球的执着,而是孩子在他好言相劝后“撒泼反应”,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达到预期,让他失望,失望变成了恼怒。

而我的着急,跟饭菜即将凉了无关,当我等待葫芦看电视的时候,我的身体自动变成了一个闹钟,时间滴滴答答在流逝,等待本身让我焦虑。

有时候我们会抱怨孩子遗传了隔代人的陋习,比如爷爷脾气特别大,奶奶非常洁癖等,但我们有没有想过,除了基因遗传的力量,我们作为父母,本身也起到了传递作用?

我和先生都是70、80年代生人,我们有没有吃过父母教育的苦?肯定的,我们因此而去反思,希望孩子幸免于难。

但我们有没有父母教育不当形成惯性思维、或者打上他们性格缺陷的烙印?答案是更肯定的。这是我们出处,是我们修行开始的地方,是我们此生做功课的起点。

在杨德昌的电影《一一》里面,每个人都遭遇了困境,但只有不到10岁的洋洋活得很鲜亮,他用相机去拍摄每个人的背面,好像帮他们长出另外一双看自己的眼睛。舅舅看着相片里自己的后脑勺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要拍这个?”洋洋回答:“你自己看不到,所以我拍给你看。”

我们的失控,就是一面镜子,我从中看到了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总失控?从来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原生家庭的烙印,我们自身的性格缺陷,固有的偏见和限制,都是我们失控的源泉。

这就是为什么,受过良好教育的我们,明明知道要耐心对待孩子,但每次却忍不住违背自己的诺言,犯同样的错误。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看到东西从树上掉下来,会去调整东西的重量,却忘记了,强大的地心引力,才是它掉下来真正的原因。

我们自身的缺陷,就是那个地心引力。

而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因为——“你自己看不到,所以我拍给你看。”

这条路要走多久,我们才可以修正自己?我不知道,我只能说,所有失控之后有所反思和触动,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父母;那些会真诚对孩子道歉、下次做得比上次更好的父母,我们都还有希望。

孩子最害怕面对哪种父母?

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问题,认为问题都在孩子身上,甚至把孩子的问题看做自己倒霉、自己是受害者的父母。我想这样的孩子情感上是非常压抑的,久而久之会关闭自己——不再与父母沟通,甚至不再与这个世界沟通。

我们在成为父母后,会学会很多教育方法论,它们就像西药,在我们愤怒的时候抑制我们,让问题暂时得到解决;但我们作为成人,而不仅仅是作为父母身上的问题,则像中医里说的郁结,它到底是什么,只有我们回根溯源,不计成本地去面对,才可能为它的消除和释然找到出路。

当我们真的找到了这个郁结所在,我们会发现,孩子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它的到来,是为了让我们面对自己的缺陷,不断修正和改良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因为,不断修正亲子关系,从来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陪着孩子成长的过程,相当于一次重生。

孩子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他们的到来,是为了让我们面对自己的缺陷,不断修正和改良自己,变成更好的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不断的反省,我哪些地方做错了?哪些地方做了?想对孩子多些耐心,多些陪伴,而时间总是不够用。

让我们再陪着孩子成长一次。凡是值得做的事,晚做总比不做强。

转载来源丨萨提亚家庭研究院

青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gong

青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由沈北新区民政局主管,辽宁省首家由高校教师领办的体制完备的非营利性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中心现有注册社工师15人、心理咨询师3人、萨提亚国际认证家庭治疗师2人、沈阳市及铁西区社会组织评估专家2人、民政部社会工作师考试命题专家1人、志愿者队伍余人。

中心自成立以来,秉承着扶老弱、助病残、携青幼、建社区的理念,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先后获得了沈阳市沈北新区民生工程服务项目、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公众教育项目、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示范项目、年团中央全国首批百家青少年社工服务示范项目等。中心项目团队还连续三年承接了李嘉诚基金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委托的宁养临终关怀服务项目及唇腭裂儿童及家属社会心理支持服务项目。

中心开展的服务项目先后得到了新华网、凤凰网、辽宁卫视、沈阳电视台、辽宁日报、辽沈晚报、沈北新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报道,营造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自成立伊始,青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就得到各级政府和学界的关怀与支持,国家民政部、辽宁省民政厅、沈阳市民政局、沈北新区区政府、沈北新区民政局等相关领导先后到中心考察并指导工作,为中心的发展提供场地设备等并积极筹措服务资金。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史柏年教授、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文祥教授也先后到访我中心指导工作,为中心的良性发展建言献策。

联系我们:

-

18671385

邮箱:anry

.







































治疗皮肤病最好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llm.com/clfx/429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