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金银花

时间:2017-1-5 20:51:25 来源:唇裂

概述

又名忍冬花(《新修本草》),鹭鸳花(《曲淆旧闻》),银花(《温病条辨》),双花(《中药材手册》),二花(《陕西中药志》),金藤花(《河北药材》),双苞花(《浙江民间草药》),金花(《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二宝花(《江苏验方草药选编》),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LonicerajaponicaThunb.、华南忍冬Loniceraconfusa(Sweet)DC.、菰腺忍冬LonicerahypoglaucaMiq.、黄褐毛忍冬LonicerafulvotomentosaHsuetS.C.Cheng的花蕾。植物忍冬多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华南忍冬多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菰腺忍冬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台湾等;黄褐毛忍冬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中暑,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多种感染性疾病。

图片

入药部位

忍冬、华南忍冬、菰腺忍冬、黄褐毛忍冬的花蕾。

性味归经

性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炎退肿。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中暑,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多种感染性疾病。

相关配伍

1、治太阴温病初起,邪在肺卫,但发热而不恶寒,且口渴者,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服。(《温病条辨》银翘散)

2、治太阴暑温,汗后余邪未尽,头感微胀,视物不清,鲜荷叶边二钱,鲜银花二钱,西瓜翠衣二钱,鲜扁豆花一枝,丝瓜皮二钱,鲜竹叶心二钱。上药用水二杯,煮取一杯,一日二次分服。(《温病条辨》清络饮)

3、治发背,恶疮,托里,止痛,排脓,金银花四两,甘草一两(炒)。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之。(《卫生宝鉴》)

4、治疮疡痛甚,色紫变黑者,金银花连枝、叶(锉)二两,黄芪四两,甘草一两。上细切,用酒一升,同入壶瓶内闭口,重汤内煮三二时辰,取出去滓,顿服。(《活法机要》回疮金银花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禁忌

脾胃虚寒及疮疡属阴者慎服。

炮制

采集加工

移栽后3~4年开花,开花时间集中,应及时分批采摘,一般在5月中、下旬采第一次花,6月中、下旬采第二次花。当花蕾上部膨大、由绿变白、尚未开放时采收最适宜。金银花采后应立即晾干或烘干,防止沤花发霉变质。晾干时不宜任意翻动,以防花发黑。烘干温度应控制,初烘30~35℃,2h后升至40℃,烘5~10h,而后控制室温保持45~50℃烘10h后,升温至55~60℃,使花迅速干燥。烘时亦不宜任意翻动或未干时停烘。烘干比晾干产量高、质量好。

炮制方法

1、金银花,取原药材,拣去残留梗叶及杂质,筛去灰屑。生品用于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2、炒金银花,取净金银花,置热锅内,用文火拌炒,至黄色为度,取出摊开晾凉。炒金银花用于清热解表,和胃止呕。

3、金银花炭,取拣净的金银花,置锅内,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火星,炒干,取出晾透。金银花炭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金银炭散热防复燃。

形态特征

忍冬

半常绿藤本;幼枝暗红褐色,密被黄褐色、开展的硬直糙毛、腺毛和短柔毛,下部常无毛。叶纸质,卵形至矩圆状卵形,有时卵状披针形,稀圆卵形或倒卵形,极少有1至数个钝缺刻,长3~5(~9.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少有钝、圆或微凹缺,基部圆或近心形,有糙缘毛,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小枝上部叶通常两面均密被短糙毛,下部叶常平滑无毛而下面多少带青灰色;叶柄长4~8毫米,密被短柔毛。总花梗通常单生于小枝上部叶腋,与叶柄等长或稍较短,下方者则长达2~4厘米,密被短柔后,并夹杂腺毛;苞片大,叶状,卵形至椭圆形,长达2~3厘米,两面均有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小苞片顶端圆形或截形,长约1毫米,为萼筒的1/2~4/5,有短糙毛和腺毛;萼筒长约2毫米,无毛,萼齿卵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顶端尖而有长毛,外面和边缘都有密毛;花冠白色,有时基部向阳面呈微红,后变黄色,长(2~)3~4.5(~6)厘米,唇形,筒稍长于唇瓣,很少近等长,外被多少倒生的开展或半开展糙毛和长腺毛,上唇裂片顶端钝形,下唇带状而反曲;雄蕊和花柱均高出花冠。果实圆形,直径6~7毫米,熟时蓝黑色,有光泽;种子卵圆形或椭圆形,褐色,长约3毫米,中部有1凸起的脊,两侧有浅的横沟纹。花期4~6月(秋季亦常开花),果熟期10~11月。

华南忍冬

半常绿藤本;幼枝、叶柄、总花梗、苞片、小苞片和萼筒均密被灰黄色卷曲短柔毛,并疏生微腺毛;小枝淡红褐色或近褐色。叶纸质,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3~6(~7)厘米,顶端尖或稍钝而具小短尖头,基部圆形、截形或带心形,幼时两面有短糙毛,老时上面变无毛;叶柄长5~10毫米。花有香味,双花腋生或于小枝或侧生短枝顶集合成具2~4节的短总状花序,有明显的总苞叶;总花梗长2~8毫米;苞片披针形,长1~2毫米;小苞片圆卵形或卵形,长约1毫米,顶端钝,有缘毛;萼筒长1.5~2毫米,被短糙毛;萼齿披针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毫米,外密被短柔毛;花冠白色,后变黄色,长3.2~5厘米,唇形,筒直或有时稍弯曲,外面被多少开展的倒糙毛和长、短两种腺毛,内面有柔毛,唇瓣略短于筒;雄蕊和花柱均伸出,比唇瓣稍长,花丝无毛。果实黑色,椭圆形或近圆形,长6~10毫米。花期4~5月,有时9~10月开第二次花,果熟期10月。

菰腺忍冬

落叶藤本;幼枝、叶柄、叶下面和上面中脉及总花梗均密被上端弯曲的淡黄褐色短柔毛,有时还有糙毛。叶纸质,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6~9(~11.5)厘米,顶端渐尖或尖,基部近圆形或带心形,下面有时粉绿色,有无柄或具极短柄的黄色至桔红色蘑菇形腺;叶柄长5~12毫米。双花单生至多朵集生于侧生短枝上,或于小枝顶集合成总状,总花梗比叶柄短或有时较长;苞片条状披针形,与萼筒几等长,外面有短糙毛和缘毛;小苞片圆卵形或卵形,顶端钝,很少卵状披针形而顶析尖,长约为萼筒的1/3,有缘毛;萼筒无毛或有时略有毛,萼齿三角状披针形,长为筒的1/2~2/3,有缘毛;花冠白色,有时有淡红晕,后变黄色,长3.5~4厘米,唇形,筒比唇瓣稍长,外面疏生倒微伏毛,并常具无柄或有短柄的腺;雄蕊与花柱均稍伸出,无毛。果实熟时黑色,近圆形,有时具白粉,直径约7~8毫米;种子淡黑褐色,椭圆形,中部有凹槽及脊状凸起,两侧有横沟纹,长约4毫米。花期4~5(~6)月,果熟期10~11月。

黄褐毛忍冬

藤本;幼枝、叶柄、叶下面、总花梗、苞片、小苞片和萼齿均密被开展或弯伏的黄褐色毡毛状糙毛,幼枝和叶两面还散生桔红色短腺毛。冬芽约具4对鳞片。叶纸质,卵状矩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3~8(~11)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浅心形或近截形,上面疏生短糙伏毛,中脉毛较密;叶柄长5~7毫米。双花排列成腋生或顶生的短总状花序,花序梗长达1厘米;总花梗长约2毫米,下托以小形叶1对;苞片钻形,长5~7毫米;小苞片卵形至条状披针形,长为萼筒的1/2至略较长;萼筒倒卵状椭圆形,长约2毫米,无毛,萼齿条状披针形,长2~3毫米;花冠先白色后变黄色,长3~3.5厘米,唇形,筒略短于唇瓣,外面密被黄褐色倒伏毛和开展的短腺毛,上唇裂片长圆形,长约8毫米,下唇长约1.8厘米;雄蕊和花柱均高出花冠,无毛;柱头近圆形,直径约1毫米。果实不详。花期6~7月。

生长环境

1、忍冬,生于山坡灌丛或疏林中、乱石堆、山足路旁及村庄篱笆边,海拔最高达米。也常栽培。

2、华南忍冬,生于丘陵地的山坡、杂木林和灌丛中及平原旷野路旁或河边,海拔最高达米。

3、菰腺忍冬,生于灌丛或疏林中,海拔~米(西南部可达米)。

4、黄褐毛忍冬,生于山坡岩旁灌木林或林中,海拔~米。

鉴别

药材性状

1、忍冬,花蕾呈细棒槌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上部直径约3㎜,下部直径约1.5㎜。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个,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个,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2、菰腺忍冬,长2.5~4.5㎝,直径0.8~2㎜。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无毛或疏被毛。萼筒无毛,先端5裂,裂片长三角形,被毛。开放者花冠下唇反转,花柱无毛。

3、华南忍冬,长1.6~3.5㎝,直径0.5~2㎜。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子房有毛。

4、黄褐毛忍冬,长2.5~4㎝,直径1~2.5㎜。表面淡黄色微带紫色,无毛。花萼裂片短三角形。开放者花冠上唇常不整齐,花柱下部多密被长柔毛。

饮片性状

金银花呈棒状而弯曲,长20~30㎜,上粗下细,黄白色,绿白色或淡黄色,有短柔毛。花萼绿色。气清香,味淡微苦。炒金银花形如金银花,显黄色。金银花炭形如金银花,焦褐色,略具焦香气。

相关论述

1、《本草正》:“其性微寒,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其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掺酒顿饮,或研烂拌酒厚敷。若治瘰疬上部气分诸毒,用一两许,时常煎服极效。”

2、《本草求真》:“金银花,诸书皆言补虚养血,又言入肺散热,能治恶疮、肠澼、痈疽、痔漏,为外科治毒通行要剂。按此似属两歧。殊不知书言能补虚者,因其芳香味甘,性虽入内逐热,而气不甚迅利伤损之意也;书言能养血者,因其毒结血凝,服此毒气顿解,而血自尔克养之谓也。究之止属清热解毒之品耳,是以一切痈疽等病,无不藉此内人,取其气寒解热,力主通利。如谓久服轻身延年益寿,不无过谀。凡古人表著药功,类多如是,但在用药者审认明确,不尽为药治效所惑也。”

金银花的故事

相传在丁香河边有一对孪生姐妹,大的叫金花,小的叫银花。一天见人追一个遍体鳞伤的瘦弱女子,就奋力解救。可是女子伤势过重,周身红斑发热。金花为寻求一仙草而遇难,银花接着寻找到此草,好康复,但银花也因过劳而死。被救女子在这对姐妹坟墓前种此草以表示念慰。每到夏天先白后黄,交相辉映,人们称此花为金银花。因金与银皆宝,故又名二宝花。

民间情歌云:

天地氤氲夏日长,金银二宝结鸳鸯。

山盟不以风霜改,处处同心岁岁香。

所以又有“鸳鸯蛤”之称。入冬老叶枯落,叶腋再簇生新叶,经冬不凋,故又有“忍冬”之雅号。

蔡淳《金银花》云:

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

蜂蝶纷纷成队过,始知物态也炎凉。

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宋徽宗年间,蔡京、高俅专权,刀兵、祸患、天灾皆至。苏州太平山白云寺的和尚靠挖野菜度日,山上蘑菇肥大鲜艳,质厚光滑,采回煮食,不久腹痛流痰,恶吐昏死。阳春三月,百草繁茵,其中一和尚想起豫章和尚云游用鸳鸯治毒疮一事,即使不能解蘑菇毒,也可一试。他便上山采回鸳鸯给中毒者煮而食之,结果食者得救,怕苦涩而不食者一命呜呼。南宋文学家洪迈(~年)的《夷坚志》记载:“中野菌者,急采鸳鸯草啖之,即今忍冬也。”忍冬、鸳鸯草即金银花。

相传,孙思邈一日看病归来,见两姐妹晒药,便讨茶喝。孙思邈一口气喝完,只觉甘冽甜美,热清神爽,便问其花何名。告之日:“这种花初开如银,久则如金,故名金银花。”孙悟到其药性,在后来不少方剂中以此花为主药。

清代陈士铎《洞天奥旨》说:“疮病一门,舍此味无二品也。”主张“消火热之毒必用金银花,”每每疾呼“若能多用,何不可夺命以须臾,起死于顷刻哉”,“诚以金银花少用则力单,多用则力厚而功巨也”。陈氏经验,疮疡起时必得金银花可止痛,疮疡溃脓必得金银花可去脓。疮疡收口时必得金银花,可起陷。疮疡必重用,恒用二两,一般半斤至十二两。

《本草正》曰:“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疱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搀酒炖饮,或研烂拌酒厚敷。若治瘰疬上部气分诸毒,用一两许时,常煎服,极效。”

(来源于百度百科)

转发有礼

自即日起转发当天







































西安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怎么治好得快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llm.com/clfx/512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