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唇腭裂患者,在其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每一个生长发育阶段,有计划地在相应最佳时期,采用合适的方法治疗相应的形态功能缺陷是公认的理想治疗方法。但临床上有些唇腭裂患者在最适年龄时期没有获得相应的治疗,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口腔卫生差、咬合关系紊乱、骨性畸形、未修复的牙槽突裂隙、口鼻瘘等。对于这类患者,有两种可选的治疗方案:一、正畸治疗后牙槽骨移植修复,二期上颌骨正颌手术;二、正畸治疗后正颌手术同期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以下为一例正颌手术同期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22岁成年女性病例。
患者女,22岁
主诉:咀嚼困难
病史:先天左侧唇腭裂,3个月行唇裂修复术,1周岁行腭裂修复术。否认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
口外检查:面部左右不对称,上唇偏短,三类面型,面下1/3偏长。
口内检查:口腔卫生差。22先天缺失,另有多颗牙缺失(龋坏拔除)。上颌牙弓不连续,在21与23之间存在裂隙,口鼻瘘。前牙区及双侧前磨牙区反HE。反覆HE1mm,反覆盖6.5mm,上颌中线右偏1mm,下颌中线与面中线一致。15扭转且排列在牙弓外,38深龋及髓。
影像学检查:全景片示左上颌牙槽突裂隙,多数牙齿缺失,未见骨埋伏牙及多生牙。头颅侧位片示上颌后缩,下颌前突(FH-NA=88°,FH-NPog=91°,ANB=-3°),高角(FH-MP=29°)。咬合片示左上颌牙槽突裂隙,邻牙向裂隙倾斜。
矫治目标:正畸治疗结合正颌手术及同期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以获得良好的咬合功能及面部美学。修复体关闭口鼻瘘,恢复咬合关系。
治疗过程:控制口腔卫生,拔除15、38,全口固定矫治。0.镍钛圆丝逐步过渡到0.*0.镍钛方丝排齐整平牙列;调整下颌切牙转矩,去代偿;后牙前移,关闭上下牙弓间隙;调节上颌中线。完成术前正畸治疗后,上前牙位置保持基本不变,下前牙唇倾,SNA、SNB、ANB无明显改变,反覆盖8mm,反覆HE1mm。
术前正畸完成后行正颌手术,同期上颌LefortI型截骨,前移上颌骨;下颌骨双侧矢状劈开术,后移下颌骨,钛板钛钉坚强内固定;自体髂骨移植修复上颌牙槽突裂隙。术后2周开始手术后正畸,精细调整咬合关系,6月后正畸结束,转诊修复科修复缺失牙。
治疗结果:治疗后上下唇位置正常,形态和谐;反HE解除,覆盖2mm,覆HE1.5mm;上下颌牙列中线与面中线一致;牙列不存在拥挤或间隙。治疗后影像学改变如下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