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冻疮医院哪些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112/8582594.html
前集链接:─加拿大龙家的中国情怀(上)
相关链接:加拿大安省农场见闻
光阴荏苒,时间到了年,Beth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外公外婆的遗物,同时自己的四个孩子也稍大了,她便展开了寻找美玲的行动,但开初各种努力都无结果,不灰心的她后来在整理影集,日记和信件时发现了一条线索:龙先生夫妇离开中国时因为加拿大政府拒绝发放美玲签证,无奈之下把美玲转托给黄家,当时黄先生一介清贫公务员,家里五口人的生计已经捉襟见肘,为又要添一张口有点犯难,黄家的女儿们很喜欢美玲,便央求父亲答应下来了。黄家二女儿文秀抗医院当护士,结识了一个国外援华抗战组织派遣来华工作的新西兰人,两人相恋成婚,美玲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一段时间,年后文秀随夫移居新西兰。顺着这条线索,机缘巧合,年在一个新西兰牧师帮助下,Beth联系上了八十高龄的文秀(英文名:MaureenLucas)。由于大陆几十年的对外封闭,文秀也失去了与美玲的联系,苦寻无着。后来文秀在新西兰的中国邻居听闻来龙去脉后为这段跨国亲情所感动,动用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关系,在仅凭极其有限且因年代久远信息模糊的条件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十三亿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美玲!
寻找美玲的过程登载在联合教会Observer年五月刋
可以想像身处中加新三国当事人闻听喜讯后的激动和欢欣!她们马上相约年在新西兰相聚,见面一刻,喜极而泣,犹如见到失散多年的亲人,虽有语言障碍,但爱的流露表达有时是无言无声的。Beth迫切地了解到成年后美玲婚姻工作不顺,育有四个孩子,文革中因为这段海外关系被送进劳改农场十年,身体健康和精神俱受损。年MayLynne和丈夫到中国去看望了美玲和她的子女和孙子。遗憾的是美玲因为身体健康原因,未能等到如约访问加拿大就因病离世,生前她在回忆文章写道:虽然(自己)历经坎坷,却因为得到了两个家庭的关爱而脱离苦海……,这种爱是真诚的无私的……
相逢新西兰
MayLynne夫妇与美玲的女儿在一起
MackBeth告诉我他们的女儿MayLynne和丈夫生育了三个孩子又收养了五个中国孤儿,这让我感到相当的震惊,便向他们提出要求去采访MayLynne兼看望孩子们。在十月秋高气爽约定的日子里,又恰逢深圳老朋友夫妇造访,他们闻听此事后亦大为感动放弃游玩安排要求一同前往,我也特意把住在多伦多上学的女儿叫回来带上一起让她去实地感受这人间大爱。MayLynne和丈夫在伊利湖(LakeErie)畔经营七千余亩的农场,以养殖鸡和火鸡为主,同时种植玉米,黄豆等作物。在辛勤打理农场之余还要照顾八个孩子,这份工作量和辛苦让人啧啧称赞和佩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爱,一般人是受不了的,看到MayLynne脸上洋溢的自豪和幸福,我不由得向她举起了大拇指。
和谐大家庭
从MayLynne家客厅墙上的与中国相关的装饰品和一大家子人过节时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的照片便能感受到龙家先辈的中国经历对家族后人的影响,同时冰箱上贴有一些非洲孩子的照片,这是他们用提供食宿,捐款等方式帮助的非洲青少年。在问到为什么收养这么多中国孤儿时,MayLynne说她很幸运生在加拿大这个和平的国家,长在充满爱心的家庭,看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悲惨的孤儿便觉得自己应该帮助他们,曾祖父母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对她影响很大,于是联系中国相关部门,在─年间五次飞赴中国,分别在沈阳,南京,合肥,呼和浩特及银川收养了五个孤儿,其中三个孩子是先天性兔唇缺陷,他们本来是可以挑选健康正常孩子的,但他们放弃这样做,把三个兔唇的孩子带回加拿大后便联系医生进行治疗。我们采访的时候,八个孩子中大的孩子有的在外地上大学,有的参加课外活动去了,只看见四个坐校车回家的小孩子。MayLynne告诉我,希望今后待孩子们稍大点能带他们回中国看看,现在每周末要送最小的7岁Emirson去几十公里远的城市上半天中文学校,希望他们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我来了兴趣想了解下小朋友的中文如何,结果发现小家伙开口讲中文好吃力喔,也不难理解在全英文的环境中生活,中文确实对他们太生疏陌生了,尽管是中国人的血脉。八月份我去拜访MackBeth临别之际,应主人要求我在他们家庭的宾客留言簿上留言的最后一句专门用的中文并解释了含义,开玩笑地告诉他们以后孙儿孙女们来看望你们时可以用来考考他们的中文,看来这个要求对孩子们太具挑战性了。
身着中国服装的MayLynne一家人
访客与龙家三代人
这就是辽阔的加拿大大地上质朴普通但不平凡的一个家庭,作为中国人看到四个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孩子围着加拿大外公外婆和妈妈亲昵地叫着,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地在秋日艳阳下房前后院玩耍嬉戏是一种难以言述的心情,和同行的朋友聊到不久前报道的一个被美国家庭收养的女孩上大学后回武汉寻亲,一下子冒出很多家庭来认领的事情,感叹这个世界有丑恶自私无情,也有美好真爱温馨,朋友们,让我们一起为龙家四代人延续年至今对中国的深情厚意感动的同时为孩子们有幸福的生活祈祷祝福吧!
后记
感谢认识的亲友们和不认识的读者朋友在我的文章上半部分登发后,给了我各种方式的鼓励,帮助和支持,让文章转发到了知情人和热心人士手上。经确认:我在文中错误地把文字记录中的Chao翻译成了曹,当事人应该是涪陵曾经的名医赵书元先生,特此更正并致歉!经过海内外的热心朋友尤其是素不相识的涪陵读者Y,以及与我同在华西学习但离校后就失去联系现在新加坡和成都的同级校友C和W的努力,终于在成都找到了赵书元前辈的小女儿赵美玲老师一家的下落,他们感到非常惊喜!赵美玲老师和大哥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从四川医学院毕业后从事医务工作,赵老先生在过去战争年代也是收养了几个孤儿和弃儿,把他们抚养成人,这些孩子和他自己的五个子女后来皆成为了国家建设的栋梁人物,赵书元前辈在文革年代因所谓历史问题获罪,经历过一段苦难的日子,但再多磨难也没能动摇他的信仰和对人的爱,在年以岁高龄安详辞世。他的女婿席平教授表示要把这段历史告诉赵家后代,他的外孙女席女士说以后要来加拿大看望自己外公的恩人和朋友龙牧师的后人,延续这段友谊。
龙牧师一家年来默默无闻地以不同的方式帮助中国人民,不管是在过去兵荒马乱还是现在和平发展的年代,受益者众。一个人的生活受到帮助得到改变,往往惠及子孙后代,喝水不忘挖井人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在现代高速发展人心躁动的年代尤显珍贵,在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真挚的情感更是千金难求,愿中加人民的友谊之花常开!
作者简介刘军,华西医科大学85届卫检专业毕业,现居加拿大密西沙加。
责任编辑:柳塘压雪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