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唇部和腭部的形成及唇裂和腭裂的形成

时间:2020-8-9 16:53:17 来源:唇裂

裂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从胚胎的发育进程中,很清晰的可以看的出来。以下摘自宋儒耀教授编写的《唇裂与腭裂的修复》第四版及另附第一版第二版时的相同内容。第四版在描述唇部和腭部的形成,唇裂和腭裂的形成,内容与年的第二版是基本相同的。

一、唇部和腭部的形成

1、唇部的形成

人类胚胎发育至第3周时(长约3mm),其前肠的前端有一个口腔出现。此时的口腔是将来的口腔和鼻腔的基础,故胚胎学称之为原始口。原始口与前肠之间有一薄膜称口咽膜(图2-1)。

胚胎发育至第4周时(长约3.5~5mm),原始口甚大,呈多角形。这个多角形口腔的周围有5个突起:一个是鼻额突,位于上方正中;两个是上颌突,居于上方两侧;另外两个是下颌突,占据下方全部(图2-2)。

两个下颌突形成不久,即有一部分在中线彼此相连,以后,则完全相连。两个下颌突互相连结以后形成下唇、下颌骨和舌的前2/3部。

鼻额突形成不久,即在下端分为一个鼻中突和两个鼻侧突。鼻中突与鼻侧突之间有凹,称为鼻凹。鼻凹从第4周时开始加深,以后成为鼻孔。鼻侧突与上颌突之间有一沟,称为鼻眼沟,将来形成鼻泪管。

胚胎发育至第6周时(长约12mm),鼻中突的下端又分出两个小球状突起,称为小球突。

在鼻额突不断长大并向下分出两个小突之时,上颌突也不断长大,并向中线伸展。上颌突向中线伸展之时,它先将眼眶与口腔隔开,以后又将鼻侧突向下生长的道路阻断。

胚胎发育至第7周时(长约19mm),上颌突在上方与鼻侧突相连,形成鼻侧部;在中线与小球突相连,形成鼻孔底部和上唇全部。另外,在此同时,两个小球突也在中线相连,形成鼻小柱、唇人中和前颌。

2、腭部的形成

小球突和上颌突,在它们正在口外发展形成外鼻部和上唇部时,它们也向口内发展。小球突在口内,由前向后生长,形成前颌的鼻中隔。上颌突在口内,由牙槽嵴向中线生长,形成左右两个腭突。不过在此有四点应当着重说明:①此时的鼻中隔和腭突都还是些纤小的结构,它们尚未在中线相连;②鼻中隔系与舌背直接接触;③腭突系以垂直的形式贴附于舌的两侧(不像以后那样地悬跨在舌背之上,因而并不具备相连的条件);④整个口腔仍与鼻腔贯通(图2-3)。

胚胎发育至第8周时(约长24~30mm),两侧的腭突迅速地由其垂直的形式改变为水平的形式。以后,约在第8.5周时,它们又迅速地与前颌相连,形成完整的牙槽嵴(图2-4)。

胚胎发育至第9周时(约长40mm),两侧的腭突,先在中线相连,以后又在上方与鼻中隔相连,形成完整的硬腭。至此,口腔与鼻腔即完全分开。

胚胎发育至第12周时(约长70mm),构成软腭的两个突起,亦在中线相连,形成完整的软腭。至此,口咽腔即与鼻咽腔完全分开。

在结束腭部形成的复习以前,有两个重要情况尚需补充阐述:

第一,两个腭突由垂直形式改变为水平形式的动作虽然是由后方开始,迅速推向前方,但它们相连的动作,则又是由前方开始,逐步地到达后方。这个情况说明,一个腭裂的缺裂程度的评定,应该是由后方或悬雍垂开始,逐步地延向前方。最轻的缺裂应该是悬雍垂裂,其次为软腭裂,而最重者则为由软腭至硬腭的腭全部裂。

第二,两个腭突在前方与前颌相连以后,三个结构的交接处常遗有一个孔道,称为腭前孔(切牙孔)。来自鼻腔的鼻腭血管神经即通过这个孔道分布于口腔的前颌和硬腭前部。这个孔道在唇裂、腭裂的发病机制方面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胚胎学家常以腭前孔为分界,称孔前的结构,包括上唇、牙槽突和前颌,为“原发腭”(primarypalate);称孔后的结构,包括硬腭、软腭和悬雍垂,为“继发腭”(secondaryplate)。这个情况指出,一个合乎胚胎学和解剖学的腭全部裂应该是一个由悬雍垂至腭前孔的腭部缺裂;一个唇全部裂(原发腭的全部缺裂)可以具有牙槽嵴裂,而一个腭全部裂(继发腭的全部缺裂)则不一定具有牙槽嵴裂。最后这一点,对于唇裂、腭裂的分类颇为重要。

二、唇裂和腭裂的形成

1、唇裂的形成

一般所谓的唇裂系指比较常见的上唇单侧和双侧裂,不过实际上,唇裂还包括有比较少见的下唇正中裂、口角裂、面斜裂和上屏正中裂。这些先天性缺裂的发生机制如下:

1.下唇正中裂胚胎原始口腔下方的两个下颌突在很早的时期(约在第3-4周)即在中线相连,形成以后的下唇、下颌骨和舌前2/3部。在此时期,两个下颌突若有一部分或全部未曾相连,则胎儿出生之时即有部分或全部的下唇正中裂。全部下唇正中裂时常兼有下领正中裂或舌正中裂(图2-6)。

2.口角裂(面橫裂)下颌突与上颌突在很早的时期即在口腔两侧相连,形成口角和颊。在此时期,两个突若在一侧或两侧,有一部分或全部未曾相连,则胎儿出生之时即有一侧或两侧的各种程度的口角裂。严重的口角裂时亦称面横裂。

3.面斜裂上颌突与鼻额突在很早的时期即在面部两侧相连,形成鼻侧部和面颊部。在此时期,两个突起若在面部一侧或两侧,有一部分未曾相连,则胎儿出生之时即有一侧或两侧的各种程度的面斜裂。

4.单侧或双侧唇裂上颌突与小球突在第7周时即在上唇的两侧相连,形成上唇和牙槽突。在此时期,两个突起若在一侧或两侧,有一部分或全部未曾相连,则胎儿出生之时即有一侧或两侧的各种程度的唇裂,以及与之相应的牙槽突裂。

5.上唇正中裂两个小球突在与上领突相连的同时或略早,彼此也在中线相连,形成鼻小柱、唇人中和前领。在此时期,两个突起若有-部分或全部未曾相连,则胎儿出生之时即有各种程度的上唇正中裂,以及与之相应的前颌或牙槽嵴缺裂。

2、腭裂的形成

一般的腭裂与唇裂相似,也包括有单侧裂、部分裂和全部裂等各种想度的缺裂。不过,单纯软腭的缺裂则与硬腭和上唇的缺裂有所不同。单纯的软腭裂常自成独特一型,它只有正中裂,没有单侧裂或双侧裂。单侧或双侧腭裂和软腭裂在胚胎过程中的形成机制如下:

1.单侧或双侧腭裂前节曾经指出,口腔内的两个腭突在第8.5周时由垂直位改变为水平位,接着(约在第九周)即在中线彼此相连并与其上方的鼻中隔相连,形成完整的硬腭。在前一时期(第8.5周)两个腭突若在一侧或两侧,有一部分或全部未由垂直位变为水平位,则该侧或该部的腭突即不具备相连的条件。在后一时期(第9周)两个腭突若在一侧或两侧有一部分或全部未与对侧的腭突和上方的鼻中隔相连,则胎儿出生之时即有一侧或两侧的各种程度的腭裂(图2-7)

2.软腭裂硬膊形成以后,构成软腭和悬雍垂的两个突起,在第12周时即在咽部中线相连,形成完整的软腭和悬雍垂。在此时期,咽部的这两个突起若有一部分或全部未曾相连,则胎儿出生之时即有各种程度的软腭裂。最轻的软腭裂为悬雍垂裂。

附:第一版第二版

                包冰

您的赏金将用于唇腭裂救助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llm.com/yszl/10368.html
热点排行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精彩推荐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相关导读
    唇裂的特点和临床分度

    唇裂的特点是出生后上唇有一个长短不一的小豁口。豁口常在“人中……【查看详情】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