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无此记载,无黄疸型肝炎,类似中医肝郁气滞之证,黄疸型肝炎,近似湿热黄疸,至于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合并腹水者,相似中医肝郁血瘀,癥积鼓胀之类。
祖国医学对肝炎发病原因,大致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是由于外感所引起,如玉机真脏论曰,风者百病之首也,今风寒客于人,可汗而发也。有伤寒汗不能透,风湿在表者有黄疸,表邪不解湿热郁于阳明者,亦有发黄,寒湿在里,郁而不解者,亦可发黄。总之风邪外侵不解,湿热郁结,而为黄疸病者,与此亦甚有关。
二是由于情志不遂,素怀郁怒,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势必肝木克土,而致肺气虚弱,运化失调,明张介宾谓阳旺则化水为精,阳衰则气不化为精,而积精为水,水即身中之气血,其为邪为正,总之化与不化耳。气滞血凝,则水气不行,水邪停积,形成腹水。
三是饮食劳倦所致。如饮食不节,饥饱不匀,喜贪生冷,过量饮酒,劳伤过度,营养不良等对肝病之发生也有关系。
祖国医学对各种病的治疗,是依据临床症状,运用四诊八纲,辩证施治,因此肝炎病的治疗,亦需通过四诊,鉴别寒热虚实,阴阳表里或急则先治其标,缓则先治其本,或采用标本兼治之法,审查内外辨证求因,而灵活掌握治疗方法。
一般阳证多热,热者多实,阴证多寒,寒者多虚,先肿于外,后胀于内多虚,先胀于内,后肿于外多实,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苔黄腻,面红唇裂,喜冷畏热,腹满拒按,多属实热。大便溏稀,小便清白,颜面苍白,唇舌淡红,渴不欲饮,喜热畏冷,腹胀喜按,多属虚寒。脉象弦滑或弦数有力者多实热,脉象沉小或沉迟无力者多属虚寒。身体壮实,语息洪亮,面容光泽,一般非虚证。
凡体虚弱,语息低弱,面容苍暗不华,以及得病之久等等,一般多虚。这些是辨证中的重要关键。
通过临床详细辨证,再从人的整体上统一地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有利于甲而损于乙。除急性肝炎为期较短,属于湿热或实热者居多外,其他属于虚弱,兼实证者较多,又兼之久病必虚,因此肝病经年累月以上者,多数表现在症状上,是错综复杂的。
在病情复杂的情况下,在临床辨证时必须分清主次与缓急,一般采取先治其标之法较多,如肝炎患者用疏肝活血逐瘀之法,缩小肝脾体征之肿大以及消除胁肋之胀痛,疗效比较显著,但病情不很巩固,往往容易反复,如因患者出院后在生活上不加注意,或劳累过多,易怒心情不畅,饮食不节等,就易使症状反复出现,或者体征有变大。
此时,如何巩固疗效,稳定病情,就是治肝病的主要关键。我们应当依据科学的诊断,提高认识,灵活变通治疗方法,以敢想敢干的精神,创造新的方法去攻克尖端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