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祭聂老太太文

时间:2021-9-20 17:49:36 来源:唇裂

生祭聂老太太文

前言:

今天做了一个梦,梦见您拉着我的手在一件一件地交代着什么,突然说了一句“不哭”,然后撒手而去。当时一股悲伤直冲泪腺,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惊醒了。躺在床上就想到了很多事,暗下决心等您百年之后一定要给您写一篇祭文好好纪念纪念您。

起床后,坐在沙发上发呆,脑中突然就冒出了“生时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吨灰”。为什么不现在就把它写下来,既表白一下我的感情,也让大家认识或者重新认识一下您呢?固有此“生祭文”。您把生死看得这么开,我想应该不会介意。

我以为我对您的故去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了,没想到只是梦到都还能给我这么大的冲击。人活百岁,终有一死,算下来您今年已经九十四了,“还能老活”?

而且,活的质量也难言多高。同辈的朋友差不多都故去了,下一辈的也或老或病难得串门了,大多数时候您只能坐着或躺着发呆。

有时候我会觉得,死亡对您来说,虽不能算解脱,但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只是有时候碰到幺爷爷、姑奶奶回来看您。又会觉得,只要您还在,他们就可以说“回家看老娘”,而不是去哥嫂家。

只要您还在,您这条藤上分出的四枝,这四枝又蔓出去的若干小家,就还可以合称一个大家。

虽然可能并没有什么用,但有时候想想还是挺让人温暖的。

要说心理准备,我想您可能比我做的更早。

从我记事起,您就是和老爷爷(曾祖父)一起,独立于两个儿子,住在鱼塘旁的小房子里的。那个时候您和老爷爷应该是七十多,除了种一点菜园,就是坐在家里打牌,悠闲度日。

后来我常听老爷爷念叨那句“人活七十古来稀”。从人均寿命35岁的年代过来,怹应该不会想到自己能活到八十八,您应该更不会想到跟怹同龄的您已经活到九十四了吧。毕竟您高血压、心脏病兼具,而且很年轻的时候就昏倒在路边一次。

您们那个生活状态,应该就暗含着再享两年清福就跟这个世界拜拜喽的想法吧。

您们最开始对我的盼头是见着我考大学就心满意足了,后来就变成毕业了,现在应该是结婚,以后可能还会变成生孩子吧。虽然现在这已经成了一个玩笑,但有盼头还是挺好的,您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大多数时候也只能靠盼头延展了。您多保重身体,我多努力。

您们那个小房子啊,真可以算得上老年人俱乐部了,全村的老年人都喜欢往那儿跑。

这当然主要是因为您们待人和善,但也是因为大家实在也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您们这一代幸也不幸的是,在晚年赶上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幸不必说了,不幸的是,世界的变化是如此剧烈,旧经验不管用了,连带着老年人也不值钱了。

您们可能疑惑,你们的父辈祖辈到老了都还是一家之主,怎么到你们老了就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了呢?

所以,一个不必看年轻人脸色,老年人自有的独立空间是多么难得呀,您们那个小房子可能是全村唯二这样的去处。

所以您们从老宅搬出来,开辟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是因为有前瞻性吗?也许吧。但更可能是因为,您怕我天生唇裂的妈妈嫁去生僻地方受欺负,执意要把她留在家里招女婿。

这样只有三间房的老宅要住我们家、幺爹(舅舅)家和爷爷奶奶,就没有您们的栖身之所了。你们不得不修缮一下之前养鱼的工棚,然后搬进去。

当然,这都只是我的猜测,我并未亲见、也未听闻、更未求证。甚至我之前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写着写着就冒出来了。

其实我第一反应是,您可能是想给爷爷奶奶留出空间才搬出去的,最后却阴差阳错变成给自己留出空间了。这倒也像您会干的事。

但是梳理到妈妈向我强调您对她是多么的好、执意把她留在家里招女婿,我突然想到我们那栋最后留给幺爹拆了重盖的老房子,只有三间房。要留我妈妈,您就得搬。“好人,就是在需要付出代价时,依然愿意”。

虽然我之前都没想过您可能为我们这个小家庭做出过这种牺牲,但是我还是很亲您。

这当然离不开妈妈的反复念叨和言传身教。她当然比我感触更深,毕竟她是跟着您长起来的。

再加上,她天生唇裂,您还给了她更多额外的温暖。唇裂现在当然不算个事了,但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她还是吃了点苦的。在那个时候给过她无微不至关怀的您和姨奶奶,她总是抱着很深的感激之情。

听她说,也听您说过,医院做的手术。最后因为医生叮嘱了一句“小心补上的创口裂开”,您就抱着她给她把创口捏了一夜。她当然要在我面前反反复复念您的好呀。

但是我亲您,不止于此,更是因为我打心底认为,您是我们家把世事人情看得最通透的人,跟您待在一起很舒服。

一直到现在,我每次回家可能还是和您闲坐的时间最长。大家都好奇,跟您哪有这么多话讲啊。

您当然没有什么新鲜事讲给我听了,说的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有些我甚至听过不下百八十回了。但是我还是愿意坐在那儿听您讲、给您捧哏,我很享受,我也知道可能难得再有人陪您讲讲了。

当然,您也不好总用讲过百八十回的桥段打发我,偶尔也会冒出我没听过的故事,这个时候就是我吸收营养的时候了。我总觉得我的很多观念受了您很大影响。

比如这回回去,您就讲了一段之前没听过的。

说是土改定成分的时候,您已经跟工作组说清楚了,家里之所以有几亩地,是因为赎不知是被伪军还是土匪绑票了的太爷爷(您公公),欠下了饥荒。为了还债,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四处佃了很多田种。起早贪黑、拼死拼活好不容易把账还清,有点盈余了,结果解放了。

工作组也答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成分定低一点。但是最后您想了想,一会儿日本鬼子伪军、一会儿国军、一会儿赤鬼、一会儿还乡团,搞过来搞过去的,还是站在中间为好。

所以,最后没有去要特批,还是按实际境况定了个上中农。既不是无产阶级革命依靠的贫下中农,也不是地主富农这样的专政对象。哪知道这一次定成分,会影响后面几十年。我哈哈大笑。后来您又补充道,虽然成分不是太好,没占着什么便宜,但也没受欺负,毕竟本乡本土的大家知道确实是这么个情况。

这个故事应该能反映您性格中的一个侧面,那就是站在中间。这一点,我还有另一个故事可以佐证。

搞合作社的时候,大家一起下地拾棉花,虽然您手脚快,但您从不抢第一名。“你要是搞得太快,那些手脚慢的就显出来了。你得表扬,人家挨批评。人家嘴上不说,心里也会骂你”。您总是选在某个手脚慢社员的旁边,自己干得快了,就帮着人家也干一点。自己既不少干活、也不出风头、还帮了人。

之前您是拿这个故事教育我“不要出头”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是“中庸”而不以为意,后来才意识到是“不要出风头”。

您的“站在中间”,可不能用“中庸”来概括,我觉得这里面有您刻在骨子里的善良。

您既不想伙着一帮人去欺负另一帮人,也不想被报复,这是对欺负人发自心底的厌恶,所以您站在中间。

您不想有人受惩罚,更不想有人因为自己受惩罚,这是对弱者发自心底的怜悯,所以您不出风头。

虽然您可能都没有好好归纳过,但是我却总能从您的只言片语中获得启发。

即使是那些听过百八十遍的,每一次重新听也可能因为我自己的成长而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前面那个绑票还债的故事,我是从小听到大的,您总是用这个故事讲述过去生活的艰辛。

最开始听,我只是觉得,您真不容易,或者再加一个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后来,学了一点近现代的苦难史再听,就会觉得您们那一代人都不容易,并对您们报以深深的同情,也对您们甚至其后几代人身上由苦难造就的局限报以更深的理解。

再后来,知道了一点近现代的折腾史再听,就可以跟您开玩笑了,“幸亏有这么个倒霉事,不然真按您们吃苦耐劳的那个劲头,解放时咱家不得成地主啊”。并据此引出,祸福相依,得意不忘形,失意不灰心的道理。

再后来,等我对人生际遇有了点认识,就可以帮您总结“该吃的亏逃不掉,该享的福跑不了。本分、平常心、享受过程、做个好人”了。

我还想听您讲一遍,再讲一遍,看看下次,我还能听出点啥。

每次讲到这个故事,您还会强调太爷爷的吃苦耐劳与不易,并叮嘱我不要忘了怹。虽然我从未见过怹,但从小就跟着长辈去给怹上坟,也丝毫不觉得怹陌生。以后,我也会给我的孩子讲您的故事,并叮嘱他们,不要忘了您。

重孙

年4月2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llm.com/yszl/12534.html
热点排行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精彩推荐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相关导读
    唇裂的特点和临床分度

    唇裂的特点是出生后上唇有一个长短不一的小豁口。豁口常在“人中……【查看详情】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