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登新城城墙城河的变迁

时间:2019-2-8 23:53:47 来源:唇裂

医院订阅哦!

一、故新城雏形

自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年)新城建县以来,查阅有关历史记载,都没有具体的描述,以至于出现“有县无城”的说法。然而,古新登县《道光志》系引“祥符图经”及南宋《咸淳临安志》所载:“旧城在县东南三百步,周三百丈。相传,唐徐敬业起兵时筑”。

按此记载,当时的县衙属地应在杜稜建立的东安城府邸“东南三百步”。那时的新城属乡间小镇,但仍有集镇所在。其具体位置,用古时的丈量规制计算,一步为鲁班五尺,鲁班一尺为今二十八公分,三百步即现今的余米。新城县衙应在以小东门为中心的大东门与南门头之间,杜稜后来所筑的城区,当时还是一片古树林立的小山丘。徐敬业起兵时,人们就在集镇周围构筑了城墙和城楼,成为历史上的雏形故新城。然而,构筑的新城到底是防止徐敬业领兵袭扰;抑或当时的新城为徐敬业的势力范围,徐敬业起兵时令其下属所筑,就不得而知了。

据有关记载,先前,当地人们与外界的交通全靠水路,新城出南门就是渡口,故曰南津。明朝以前,所有船只可以直达现今的新城南门头,此地,今人仍称下溪埠。葛溪在当时的江面十分宽阔,现今的大小东门位置,原是松、葛双溪汇流至鼍江水道的天然避水摆头,其地势也比其它地方要略高,为防洪水肆虐,集镇外围的鼍江沙滩旁缘,人们种植了适宜水中生长的枸树和柳树林,还开垦沙滩种植桑柘。

晚唐著名诗人方干(?—年)也曾于某年盛夏来过故新城,为官清廉的时任新城蔡县令,十分仰慕方干的文采,不但没歧视面相上有生理缺陷(兔唇)的诗人,还热情款待了他,并亲自陪同其登上新城城楼品茶饮酒,博览山水。在方干的心目中,蔡县令是位堪比东汉安帝时的太尉杨震(?-)。方干与蔡县令对坐在城楼上,酒过三巡后触景生情,就信口赠诗一首于蔡县令:“杨震东来是宦游,政成登此自销忧。草中白道穿村去,树里清溪照郭流。纵目四山宜永日,开襟六月似高秋。不知县籍添新户,但见川原桑柘稠。”

由此可知,唐故城是在离江面不远的地方,由于鼍江每年都要洪水泛滥,唐故城只能设立在大小东门及城隍山的斜坡上。宋咸淳志新登县境图标示的“新城铺”位置,也确实在现今的大小东门和南门间的旁缘,其间还有一条道路通向过岸滩方向,该道乃是小东门到过岸滩道路的前身。

公元年,钱鏐命令杜稜筑东安城,杜稜率军民将城隍山、秀山、黄山等高丘挖土填壑,平整扩大城区,城墙和环城濠刚好波及唐故城一带,为扩展视野,城外围可能存在的建筑,全部被夷为平地。城墙城濠竣工后不久,这里就出现了数次大规模的抗击杨行密所部攻城战斗。至此,唐故城完全毁失,再加上明朝嘉靖年间,范县令对城墙和城河又进行了一次彻底翻修,唐故城毫无踪迹,乃是情理中事。

二、东安故城

唐末天下大乱,皇帝为安抚天下,安禄山、史思明等的叛乱降将、内地军将、地方长官都被委任为节度使,因而形成了地方藩镇割据,导致军阀混战。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扩张势力,屡次兴兵进犯两浙。专谋自保的吴越王钱鏐,为防止淮南军侵袭,于唐大顺二年(年)秋七月,命令东安都将杜稜兴建东安城,以加固临安王府侧翼,保全府都杭州。

为此,当地有这样一则传说:为防止外敌进犯,皇帝口谕杜太师立即在新城构筑七十里路方圆的城防!传谕使者披星戴月,快马加鞭的一阵奔袭,情急之中竟然将七十里路方圆误记成七里路方圆,因此,新城就成了一座小城。

杜稜受命筑东安城后,立即物色了一批精通易经风水和孙子兵法的贤才,详细勘察了新城的地形,并考虑到城遭久困,城内生活自给问题,于是,就将城墙圈住了鹁鸪(凤凰)、孤浦、假山(秀山)、一峰、多福(黄山)、沧泉、宝珠、冬青、杜墓等九座山凸制高点。因此,城内地势高低不等,“除县衙和多福寺外,俱为农居,间有田土”。据当地耄耋老人说,今城北隅外的大坟山,马家山及谭山,也在当时的城郭之中。其实,九凸中的杜墓,就是大坟山,并非杜稜归葬的松木场旁之杜墓山,那是因为新登方言“大”,发音同“杜”,所以才讹为杜墓山。至于马家山与白塔山以及谭山就无法与故山名对应了。

如此的规划,杜太师主要考虑到“筑城凿濠引新堰水注之,缘堰去城八里,水不得达。”在这等情况下,战争期间,另外还可利用永淳元年(年)开浚的官塘、城区九澳水源,将库水十分便捷地导入城濠,来灌满城周的壕沟,进一步起到护城作用。平时也可利用这些库水来灌溉城内外粮田。

规划图样制定后,为加快筑城步伐,杜稜采用军民共建的方针,广泛纠集工匠,发动民众,军民共同采集砖石、砌基、筑墙、掘濠、挖土填壑、烧饭送水……经过军民艰苦努力,城垣于次年夏四月就宣告竣工,历时约十个月。

杜稜领兵所筑的东安城,后人称之为“杜稜城”又名“东安罗城”,城周长为二千五百七十一步,以鲁班五尺为一步计算,相近于今米,与当地的传说也恰好相符;城高二丈三尺,相当于现今的6.5米。其中有城门四座,东门名谓“熙春”又曰“富春”;南门称之“太平”,另名“新镇”;西门言呼“顺成”,别号“桐江”;北门道其“宁海”,又称“祠堂”。

就在东安城建立不到三年的唐昭宗乾宁二年(年),淮南军杨行密所部就大举进攻两浙,周边县镇的几个要塞已被打得一败涂地。就如罗隐所撰的《东安镇新筑罗城记》所述:“紫溪窜、堡城火、建宁不守、静江无将。奔我而活者,四镇之生聚焉!”罗隐在文章中还盛赞杜稜指挥的东安城保卫战:“行密简安仁义之精锐,分田頵、陶雅、金威之敢勇,以攻东安城,楼橹翔空,矢石交迸……我军凭其城,毙敌将士于城下者,其数盈千,濠塞堑湮。自是,群寇不复有图南之意。”

由此可知,东安故城的建立,东安保卫战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东安城在防御敌人进犯,同时也在捍卫吴越国都城杭州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明古城

东安城建立后,因战争及风雨侵蚀,城垣逐年毁损。于宋天禧五年(年)对城墙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到明天顺五年(年),东安城墙已是“城圮久,濠隍。”郡守吴濬来到新城,就规划筑塔山堰,引葛溪水导入城濠,解决了城周的农田灌溉及居民用水问题。但城墙仍“不足以限出入”。

明嘉靖年间,皇帝沉湎于修道,多年不理朝政,国库空虚。此时,倭寇大举进犯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无奈之下,嘉靖帝只得上朝议政,“空口打哇哇”地下令各地筑城防御。新登县令范永龄自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此时任松江知府的邑人方廉,筑城抗击倭寇已成了百姓称颂的风云人物,于是,范县令就发出书信,请求方廉出谋划策。

范知县根据方廉的指导,“劝谕士民量助砖石”;同时抛出口风,凡是家境富裕,有一定田产的,不愿自觉捐资的话,将稽查其税务,因此,“风动巨室,愿以资助者一千四百八十有奇。”另外,还对轻度违法犯罪者,采用处以赎金保释的方法,共筹募到千文为串的数千串铜钱。

更有乐善好施的湘河望族郎益,为抗倭寇,毅然捐巨资助筑新登古城墙。郎益去世后,工部右侍郎方廉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墓志开场白就写道:“公居家富而好施,屡承邑令以礼恳谕,欣然输粟赈贷,捐金筑城,甚为缙绅崇望……”古墓在湘河幽兰山,至今保存尚好,墓志字迹清晰明了,四周及墓门灶墙都是精雕图案的青石板扣砌而成。

古新登县《万历志》载:“嘉靖三十四年,倭寇侵浙,邑人方廉谋于县令范永龄重筑,城周六百余丈,为四门,沿城有濠,距门有桥,门各有楼……城高二丈,间为暴客所乘,万历三年,知县温朝祚筑塞垛口,另加女墙,以资防守。”

四座城门分别是:东曰“元始”、南“亨通”、西“利遂”、北“贞城”。其中“旧东门二,塞其一”。万历元年(),方廉出资,重开旧东门,因是偏东门,又名小东门,谓之“昭阳门”《新登县(民国志)》载:“城楼凡五,各门皆有敌楼,今城筑于嘉靖间。”

明古城是范县令在杜稜所筑的东安罗城基础上,缩改依山修筑而成的。这次所筑的城墙周长约为米,较“杜稜城”周长要短一半多,城墙主体多由较大的方解石垒砌而成,上有方块青砖建造的雉堞五百七十堵,内有女墙,城周还有护城河,河水从葛溪位于塔山地段的吴衙坝引入。

自明古城建立以来,古城墙、城河在历次战争中都起到了森严壁垒的特殊防御作用,除此之外,城河还可以常年灌溉城周农田,供应城内外居民的生活用水,成为新城人们的生活命脉。

新城位于松葛二溪环抱的河谷盆地,屹立在盆地中心的五座丘阜,在古城墙的衬托下,犹如“一朵莲花耸碧霄,二水襟带万山朝。”

四、饱经沧桑的古新城

新城,这座弹丸小镇,上通临安到安徽的宣、歙,左右严、杭为侧翼;并有水路从鼍江入富春江,直奔钱塘,溯桐江,抵睦州。自置县至今的一千七百八十多年历史来看,一直是浙西水陆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据《新登县.道光志》等记载,故新城在雏形时期的南齐永明三年(年),有一批设法改户籍免劳役的人被查后,被朝廷发配苦役,富阳人唐寓之愤怒不屈,纠集了四百多同党举旗起义,一举攻占了新城,没收衙门及富户的所有钱财,广集粮草作军饷,一时间,四方流民纷纷响应,很快就聚众数万人,克桐庐,卷富阳,下钱塘……唐寓之称帝钱塘后,将策源地新城的县衙改封为太子宫,再建天子宫,不久,起义军被朝廷剿灭,新城重设县衙。

南梁太清三年(年),北魏大将侯景反叛作乱,派部将宋子仙攻打新城,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新城百姓十室九空,禽畜全无,百姓哀哉。

唐昭宗乾宁二年(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令属下安仁义、田頵、陶雅、金威等部将,率数万兵马围攻新城。杜稜凭借自己在三年前号召军民共建的东安城,居高临下,随机应变,矢石交迸,“毙敌于城下者无算,淮南兵百万攻之不下。”溃退后不敢再有“捣吴越之腹心钱塘”的意念。

宋方腊起义军于徽宗宣和二年(年)十二月,前来攻打新城前夕,据传陆路兵马从南津双庙白峰岭而来,绕道到湘主炉头扎营设炉打造兵器,水路由其妹妹百花公主在窄溪将台山举行誓师仪式,正欲攻城之时,守城乡兵头包青巾插竹叶作标识,从松溪广利庙突袭敌阵,方腊所部怀疑是在与神兵对阵,丢尸千具而溃退,新城未及损毁。

元至正廿四年(年),曾协助陈友谅夹攻金陵朱元璋的吴王张士诚,驻军三溪口,被李文忠属下何世明、民团陆原俊所部击败后,次年,张士诚又派遣司徒李伯升率二十万大军攻新城,李文忠派智勇双全的部将朱亮祖与守城军内外夹击,毙敌数万,葛溪水尽显红色,李柏升部溃败离去。

明正统年间,朝廷为剿灭福建义军邓茂七、叶宗留,派遣十万大军取道新城,为免大军所到之处,十室九空的局面,退休教谕共和村人罗寿,在大军扎营休整期间,挺身为他们开放官贮粮草,使新城人们免遭一次兵祸。

清顺治二年(年),和硕豫亲王多铎领兵南下肃清明末残余,权相马士英残部方国安一度窜入新城,占据县衙,奸淫掳掠,火烧民宅,无恶不作,尤其是古城学府新登中学属地,学者及其家属受害十分惨重。

清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太平军三次攻克新城,新登人们头上天灾人祸齐至,饿殍者遍野,可食之野草也殆尽,甚至人食人无所畏忌,全县十万民众幸存近万。尤其是同治二年二月,清军与太平军决战期间,清军赖锡光、魏喻义部与太平军听王、归王二部激战,清军被迫退踞城内死守。太平军三部合围,用火箭喷筒迸射,霎时,城上城下火光熊熊,全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北隅城墙较长段被毁,古城几乎成为灰烬。这也是新登历史上毁灭性最大的一场灾祸。

清末,松溪官山道士黄清风起义,打算首先攻打的也是新城;北伐军与北洋军(俗称北佬)也曾有过争夺新城之战。

五、保护古城墙城河任重道远

历史上的新登古城墙、城河,因战争的需要,曾作过多次整修,就是清末“洪杨之役”后的的同治二年,灾难深重的新登人们还不忘开浚被战火壅塞的城河,并申请上级拨款修缮城墙。光绪二十五年,县令关钟衡修复了北隅城墙的毁损。新城古城墙、城河,为保障当地百姓的安宁,起到过无可替代的作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城河水还是新城人们的生活命脉。从古到今,各界新城首领,都将开浚城河,保障城河清洁为己任,几乎隔年都要清理一次城河。

随着历史的发展,枪炮替代了刀矛弓箭,城墙在战争中已无法阻挡部队前进的步伐。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经常派飞机来轰炸新城,城墙、城河似乎成了人们逃难的障碍,被日机炸毁的城墙缺口反倒便捷了百姓疏散,于是,驻新登的国民党军和新登县政府就决定将城楼和雉堞、女墙全部拆除,在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下,留住了西门城楼。年,国民党79师换防到新城,就利用古城墙的大方块青砖构筑碉堡,到抗战胜利时,新城古城墙就矮了近一米。

十年动乱期间,有些人以“破四旧”为幌子,在城墙脚外围占地搭建棚屋,肆意将城墙砖石拆去建房,如此就引得一些人效仿,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撬拆城墙的方块石,运到别处去建私房打墙脚,也无人敢去问津。短短几年,新登古城的西北、东北的二段城墙,被撬得满目疮痍。逐渐的,城墙脚周围的城河内侧,便有了许多居民住户。更有甚者,为推扩私宅道地,擅自将近城墙一侧的城河石坎向外挪移,进一步缩窄了城河宽度,并在城河上铺设路道,乃至用水泥预制板抑或钢筋水泥现浇来封盖城河,以此借城河面上的空间为自家道地。

拨乱反正后,有关部门及时制止了拆城墙歪风。

年,富阳市人民政府将新登古城墙城河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政府多次拨款责成有关部门维修管理,而今,城垣环圈基本完整,可惜的是五门均无城楼,石块城墙之上没有了雉堞和女墙。

近几年来,随着对保护古文化建设的进一步重视,新登古城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绝非一般。一千一百多年的古城,至今仍基本保存完整的,这在全省,连同新登就二处,因此,新登镇领导加强了对古城墙、城河的管理力度,会同新登中学,修复了残缺的古城墙,控制住在城墙脚周围的建房趋势,前几年对古城河进行过一次较大范围的开浚,现在,每天都派有专人在清理河道垃圾……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城河在日常生活中已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住户及建筑单位把城河当排污水道,借用城河河面为道地以及进行商业活动的趋势又有抬头,城河污染日趋严重。大力保护新登古城墙、城河的警钟正在进一步敲响。

“千年古镇,罗隐故里”的人们,为有这座古城而自豪。但是,如何更好的利用古城文化,保护好这座历史遗迹,仍任重而道远。

已故乡土作家罗益平先生旧作

本文由罗益平先生女儿靓靓授权发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爆料、留言或评论

‖欢迎转发‖









































欢乐新春白癜风专家出诊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llm.com/yfzl/9453.html
热点排行
腭裂的致病因素

    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绝大多……【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腭裂的致病因素

    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腭裂的致病因素

    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