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荣整形摘
医院首席专家暨名誉总院长李世荣教授主编的《中国整形美容外科史》即将出版。该书对中国整形美容外科历史进行脉络梳理、深度挖掘、多方考证后著作出品。力求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我国整形美容外科历史,这是我国整形美容外科界第一本史书,它的出版将填补国内空白。
接下来我们将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的整形美容外科史话进行系列连载,为期六周,每周一发布,以飨读者。
系列连载6-1
·整形美容外科史话·
中国近代西医及整形外科的启蒙
作者:贾树蓉姜世正王阳马溶李世荣
本期简要追述西医传入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随着西医东渐逐步的深入,英美传道会以传教和征服为目的,派出西医生,“用小小手术刀的刀尖,打开了欧洲人用大炮都丝毫未能撼动的中国大门”。但在各种医学知识传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国整形外科的发端与启蒙。美国传教医生伯驾在中国首开整形外科的先河;西方整形外科创建人戴维斯、艾维、韦伯斯特是中国整形外科的播种者;并记载了近代在中国刊出与整形外科相关的代表性文献和学术论文;以及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与抗美援朝时期的医疗队对中国整形外科的提高与发展客观地起到了推动作用。
整形外科作为西医外科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发展经历了与西医相似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历程。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文献中虽有不少整形外科方面的记载,但近代整形外科技术却源自西方。医学是无国界的,明末清初随着国门的打开,传教士把“以基督教征服全世界”的思想传入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医院、培养医生、传授医技,开始有了中国近代整形外科的萌芽。
1
西医东渐至中国的概况
西医传入中国较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据美国人嘉惠霖、琼斯所著的《医院百年(—年)》记载:“年,葡萄牙人取得了海岸线上离广州不到一百英里的澳门。这个今天被称为‘东方蒙地卡罗’的城市,在基督教和西方医学引进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受英国新教海外传教事业的巨大影响,美国紧随其后,传教的同时西医也随之大规模地传入到各个国家,中国也不例外。牛痘接种法、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他们秉承“科学只是手段,传授才是目的”,将西方文化和西方文明在中国逐步渗透。以下介绍的是除在西医传教方面作出贡献外,在眼部疾病治疗中涉及到用整形手术治疗的几位传教士。
1.1雒魏林又名“雒颉”(WilliamLockhart,—年),出生于英国。年以英国伦敦会医药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在中国的25年间,先后于年7月在澳门重新开张医院;年在舟山开设门诊;年12月抵达上海传教,由擅长的眼科开始行医治病;年在上海城南门附近开设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医院前身);年又以英国驻华使馆高级医生的身份再次返回中国派往北京,在住所旁办起诊所(后由德贞接任),搬医院、医院,医院的滥觞。雒魏林注意到眼病在中国人中很普遍,诊治不及时常导致失明,但采用手术则能得到有效快速的疗效,于是向教会提出“眼科疾病是值得医学传教士投入努力的好领域,它能带来巨大改善,其优点显而易见。”
1.2罗伯特·马礼逊渊(RobertMorrison,—年)(以下简称马礼逊),他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很早就注意到医学对传教的重要性,为此他把医学作为传教工具。年他以自己的医学知识,在澳门与李文斯敦合办了第一个中西医合作的诊所,该诊所主要以诊治眼病为主。该诊所实为基督教医药传教之嚆矢,他们是拉开英美会在中国传教事业帷幕的第一人。马礼逊在中国传教期间开办的“英华书院”成为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的先河。他在中国传教的25年中,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使“西学东渐”中的“西学”与“中学”交融互渗,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1.3郭雷枢(TRColledge,—年)是东印度公司派驻中国的传教医生。他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精擅眼科医术。鉴于中国民众眼部疾病众多而“本地从业者却完全无能力使他们康复”的现状,在东印度公司的资助下,于年在澳门开办了眼科医馆,免费为穷人治疗,共使余人受惠,诊所于年关闭。年郭雷枢在美国医生布拉德福(H.Bradford)的协助下,还在广州建立了以治疗眼病、脚病及其医院,因来就诊的患者日趋增多,医院持续到年关闭。这项工作对伯驾后期的医药传教起到了示范作用。除此之外,郭雷枢在开办眼科医馆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还在促成美部会派遣来华医药传教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彼得·伯驾(PeterParker,—年)(以下简称伯驾),美国人。年来华,是美国基督教会派往中国的首位医学传教士。他于年11月在广州创办了眼科医局,又称“新豆栏医局”(即广州博济眼科医局的前身),并于11月4日实施了第1例睑内翻矫正术。伯驾本人虽不是整形外科医生,但在他的医疗实践中却实实在在地做了相关的工作。据他在工作日志里有案可查的记录统计:共做了余例睑内翻矫正术,7例上睑下垂术及数百例睑外翻、颜面部肿瘤、皮肤瘤手术,还开展了阴囊象皮肿、神经纤维瘤切除术等。以上存留的记载也可证实伯驾是第一位近代在中国开展整形外科手术的医生。国人关韬(又名关亚杜),19岁时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跟随伯驾学习,成为中国现代整形外科的第一位实践者。年5月,伯驾将广州眼局移交给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医生主掌,后正式改名为医院(CantonHospital,PokTsai)。从伯驾年创办医局到年离开,在华行医的20年间,经他治疗的患者已达5.3万人。
2
传教医生彼得·伯驾与
中国整形外科的启蒙
彼得·伯驾(PeterParker,—年)(以下简称伯驾),美国人。年来华,是美国基督教会派往中国的首位医学传教士。他于年11月在广州创办了眼科医局,又称“新豆栏医局”(即广州博济眼科医局的前身),并于11月4日实施了第1例睑内翻矫正术。伯驾本人虽不是整形外科医生,但在他的医疗实践中却实实在在地做了相关的工作。据他在工作日志里有案可查的记录统计:共做了余例睑内翻矫正术,7例上睑下垂术及数百例睑外翻、颜面部肿瘤、皮肤瘤手术,还开展了阴囊象皮肿、神经纤维瘤切除术等。以上存留的记载也可证实伯驾是第一位近代在中国开展整形外科手术的医生。国人关韬(又名关亚杜),19岁时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跟随伯驾学习,成为中国现代整形外科的第一位实践者。年5月,伯驾将广州眼局移交给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医生主掌,后正式改名为医院(CantonHospital,PokTsai)。从伯驾年创办医局到年离开,在华行医的20年间,经他治疗的患者已达5.3万人。
3
西方整形外科创建人对
中国整形外科的影响
3.1约翰·斯泰格·戴维斯(JohnStaigeDavis,—年)(以下简称戴维斯),美国人。美国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和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创始人之一。年美国整形外科协会成立时首任主席,被多数人认为是第一位完全投身于整形外科事业的美国医生。当人们对整形外科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解的时候,戴维斯在医学院就首先将整形外科从外科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他培养了对中国现代整形外科有深远影响的倪葆春。
戴维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外科副教授负责整形外科,先后发表了小块全层皮片移植、Z成形术的理论与实践、瘢痕的分次切除、植皮的血管化问题、皮瓣延迟技术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年任美国外科学会副会长、年任南方外科协会主席等许多职位,并获得了美国整形外科学委员会和美国外科医生学会的认证。年他出版了《整形外科:原则与实践》PlasticSurgery:ItsPrinciplesandPractice,这是第一部美国整形外科的教科书。书中插图是他的妻子凯瑟琳·戈登·鲍登(KathleenGordonBowdoin)所画。
3.2罗伯特·亨利·艾维(RobertHenryIvy,—年)(以下简称艾维),英国出生,美国籍。是世界整形外科创始人之一。他建立了最早的整形外科住院医师培训中心,将多学科的治疗,包括对唇裂、腭裂等治疗都列入培训计划。从这个中心培训出了对中国现代整形外科影响至深的宋儒耀、张涤生以及新加坡华人邱武才。
他曾先后两次参加世界大战,在战场上创建和发展了整形外科。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积累了“上腭固定技术”的成功经验,如“艾维套圈栓结术”,由此将“Ivyloopwiring环”以艾维的名字命名。
他对世界上第一本整形外科杂志——《整形与修复重建杂志》PlasticandReconstructiveSurgery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年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伯特艾维宾夕法尼亚整形外科学会”,此外,他还编辑出版了《应用解剖和口腔外科》AppliedAnatomyandOralSurgery,forDentalStudents教科书。
3.3杰罗姆·皮尔斯·韦伯斯特(JeromePierceWebste,—年)(以下简称韦伯斯特),美国人,是美国学术界颇有影响的人物,被誉为“美国整形外科教育之父”。他是美国整形外科委员会(AmericanBoardofPlasticSurgeons)15名创建者之一,曾担任美国整形外科医生协会主席,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知名的整形外科医生兼临床外科教授。
年韦伯斯特毕业于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这所学院走出了美国现代外科之父威廉·斯图尔特·霍尔斯特德。年韦伯斯特受北京协和外科主任泰勒(Taylor)的盛邀,于当年来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出任第一位外科住院医生,期间在协和建立了霍尔斯特德模式的住院医师制度,不久韦伯斯特转为外科讲师,责其建立协和外科住院医师制度。在协和期间他开展了唇裂修复等整形外科手术,在协和工作了5年后升任外科副教授。回国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整形外科,并开创了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学中心整形外科住院医师培训项目,自开办后从未间断,这是美国最早的整形外科培训项目之一。
年受美国医药援华署(AmericanBureauofMedicalAidtoChina)资助,韦伯斯特再次来到中国,开办了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第一个整形外科学习班。该学习班实际学期为6周,先后培养了汪良能、朱洪荫、唐家庆、曾子耀、田裕道、周裕德、李温仁、张涤生等13位中国最早的一批整形外科医生。
韦伯斯特的杰出贡献不仅只在为之奋斗终生的整形外科学上,他还将毕生收藏的多本书籍全部捐献给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其中包括许多罕见的第1版。后来该图书馆被命名为韦伯斯特整形外科图书馆(JeromeP.WebsterLibraryofPlasticSurgery),整形外科发展史上几乎所有的重要书籍在这里都能找到。收藏还包括重印书中超过40年、数以千计的患者照片,成为美国20世纪整形手术历史上的宝贵资源。
4
近代在中国刊出与
整形外科相关的代表性文献
4.1《中国的疾病》年,德贞编写了《中国的疾病》TheDiseasesofChina,该书中有“唇裂在中国流行的特点”这一章节,此章既分析了唇裂的流行,又将此记载到了书籍中。而文献后来刊登在TheChinaMedicalMissionaryJournal《中国医学传教士杂志》。
4.2《外生殖器象皮肿》年,约翰·汤(JohnDThonson)在《博医会报》上发表了“Elephantiasisoftheexternalgenitalia(阴囊象皮肿)”,虽属个例短篇也未经手术治疗,但附有历经百年的照片以示病情的严重程度。这是中国自有医学期刊以来第一篇涉及整形外科内容的论文。
4.3《皮肤移植》年,杰弗里斯(WHJefferys)在《博医会报》上报道了1例12岁男孩,右大腿因石灰烧伤造成大面积溃疡3处,周围湿疹、恶臭。经2周创面准备后,自上臂切取针尖大小的皮片30块移植。48h后换药,其后每日1次。移植的皮片2/3成活,1个月后创面愈合,数月后复查,局部基本稳定。作者认为,本法可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挛缩生成。
4.4《阴囊肿瘤》年,医院首任外科主任泰勒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报道了1例男性生殖器肿瘤切除并修复的手术治疗过程:经耻骨联合至肛门前的矢状切口,找出被埋没的阴茎,环形切开分离包皮,尽量保留内板;纵向剖开肿物,在确认睾丸精索后,细心与肿物分离并切除肿物;用保留的包皮内板覆盖阴茎创面,会阴部横向、阴囊部纵向呈倒“T”形缝合。术后恢复良好。
4.5《大张植皮术与点状植皮术》年,谢元甫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第一篇由国人撰写的整形外科文献。该文献中,谢元甫先生描述了皮肤移植采用大张植皮(Thiersch技术)和点状植皮(Reverdin技术)。其中大张皮可取手掌大小的皮肤,点状皮大小为5~12mm,间距5mm,植皮后覆盖Dakin溶液的敷料加压包扎。这篇文献详尽描述了植皮术的细节,提出由于Dakin溶液的使用,为感染创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谢元甫创造性将Dakin溶液用于皮片移植,解决了当时外科治疗中感染性创面修复的难题。
4.6《1例先天性部分右尺骨缺失及相关畸形》该篇文章为年发表的罕见病例报道,未行治疗,附有照片。SHLiu作者系中国人,是中国作者用英文撰写,并公开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的整形外科文章。
4.7《唇裂修补术-双侧眶下孔区眶下神经阻滞》年,倪葆春共行唇裂修复术52例(其中左侧36例,右侧9例,双侧6例,上唇中央裂1例),患者多小于10岁,均采用全身麻醉,此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2例曾用局部浸润麻醉,因组织肿胀而影响缝合对合的准确,故成人也多在全身麻醉下行此手术。后鉴于上唇感觉来自眶下孔的眶下神经分支,通过对上颌骨结构及眶下孔位的研究,倪葆春应用经口腔入路的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法,为12例患者行唇裂修复术,均顺利完成。还指出,对于完全性唇裂尚需行鼻中隔前部的局部浸润麻醉,以消除不是由眶下神经支配的鼻小柱基底部的疼痛。
4.8《鼻梁凹陷之成形疗法》年,胡懋廉在国内首开先河,为1例鼻中隔脓肿而导致鼻梁凹陷的患者做了肋软骨移植矫正手术,3个半月后情况良好。他撰写的论文《鼻梁凹陷之成形疗法》,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此乃用中文撰写,是公开发表在中国医学期刊上的整形美容外科论文。
4.9《肠之分段移植》年,熊汝成报道用回肠段(肠系膜蒂)移植连接不能直接吻合的肠段缺损。本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是我国自有医学期刊以来,第一篇有关整形外科组织移植成功的论文。
5
近代整形外科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孔繁祜逐册检索了解放前我国仅有的正式医学期刊《中华医学杂志》自创刊号至年,共检出论文和短篇报道27篇。所涉及到的整形外科技术有基础修复与再造手术,主要是以皮肤组织移植植皮术中的皮片应用最为广泛。27篇中以皮片为主题的5篇,以整形外科解剖部位进行分析的论文20篇(注:孔繁祜原文此处为21篇,可能有误)。20篇中,头颅部1篇、颌面部2篇、眼部1篇、鼻部3篇、耳部1篇、口唇部1篇、腭部1篇、胸部2篇、躯干四肢3篇、会阴外生殖器5篇、实验室研究2篇。每篇均插入质量较高的照片,这是当时评价疗效的一项重要或唯一的标准,虽已历经几十年,仍清晰可辨,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以上论文中,上海9篇,北京(医院)6篇,其他地区12篇。多为个案报道,没有手术。后期,尤其是北京医院创建后所发表的论文的例数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据北京医院保存的病案显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外科、口腔科、眼科等均开展了整形外科手术,术式包括唇腭裂、复杂创面修复、器官再造等众多术式。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基本反映了当时这一学科的业务范围和医疗水平。27篇论文中外籍作者报道10篇,中国作者报道17篇,除倪葆春以整形外科名义发表外,余皆为外科。
6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与
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
纵观历史,如果说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整形外科的发展,中国的整形外科也同样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中国老一辈的整形外科专家倪葆春、张先林、汪凯熙以及张涤生都曾在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工作过。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先林追随林可胜投身抗战,先后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外科指导员、医务股指导员、第四中队队长、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外科学科主任。为满足救护总队“战时卫生人员救护训练所”需要,张先林执笔编写了《外科学规程》培训教材。汪凯熙从协和毕业后追随林可胜投身抗战,先后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外科指导员、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组织学科主任。年倪葆春任救护总队副队长兼昆明办事处主任,主要任务是领导民众医疗队配合远征军的军医救护工作。
张涤生曾回忆起这段经历:“年于中大口腔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贵阳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部当外科住院医生。在图云关,我每天接触不少从前线送下来的伤员,对修残补缺的工作深感兴趣。张先林在美国留学期间,曾随当时美国整形外科前辈之一韦伯斯特教授学习过整形外科,当时他身边很缺助手,我便主动向他请缨,就这样我得到了这难得的机会。在张先林的指导下,我奠定了普外科和整形外科的基础”。张涤生还说“从英国留学回来的眼科主任李泰均教授(解放后曾任南京大学医学院眼科主任),眼科手术做得很好,医院护士做过双眼皮手术。我跟他学了这个美容外科手术,可以说是开启了我从事美容外科的先河。”抗日战争中成千上万的战伤救治,锻炼和培养了一代中国整形外科医师。
7
抗美援朝时期整形外科的发展
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政府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上大量枪伤、凝固汽油烧伤、炸弹伤和冻伤的伤员,急需整形外科医生的救助,这对中国整形外科的提高与发展客观地起到了推动作用。年11月8日,由上海军医大学派出的首批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在李兰丁队长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进行了多次手术。截止到年3月5日总共有50多个分会报名,人数达人,医防队定名为“国际医防服务队”。
7.1上海援朝手术医疗队上海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国际医防服务队”,分3个大队,总队长黄家驷,张涤生任副大队长兼颌面外科中队队长,他推迟婚事,于年1月25日踏上征程。在前线,张涤生为使散医院中的大量烧伤、冻伤、头面、手足部等伤残伤员能集中有效地治疗,经过奔波和努力,3个多月后在长春建立了一个战时“冻烧伤治疗中心”,这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整形外科治疗中心。中心设有60张病床,从各地转来的专科伤员均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治疗和护理。他所领导的一个中队,包括2名主治医师和30余名医学院的实习医师,做了大量修残补缺的手术。年7月底,手术队援朝任务结束,由宋儒耀亲帅的四川成都整形外科小分队接替。张涤生荣获抗美援朝后勤卫生部颁发的三等军功奖励。
7.2西南援朝手术医疗队在朝鲜战争中,我志愿军负伤人员中约10%是头面部受伤。战争中被凝固汽油弹(一种燃烧时像沥青似粘在身上的燃烧体)烧伤的伤员,急需烧伤整形专业的医生处理。为此,中央军委给西南军区下令:“组建一支援朝医疗队,由宋儒耀担任队长并负责选拔人员。”宋儒耀总结了二战中战伤救治的经验,在华西大学组建了10人的医疗手术队,到北京时手术队已有20多人。于年7月1日到达抗美援朝后勤基地沈阳,在交接中心接替了张涤生组建的专科病房工作,便投入到了积极救治中。
医疗队科学地组织并采取了“阶梯治疗法”:即对志愿军伤员从前线开始,分为卫生兵、急救员、运输员、接收站、医疗队5个阶梯逐步治疗,有效地提高了救治率,减少了部队的减员。宋儒耀既是队长又是主刀医生,还是老师。他采用车轮战一台接一台的手术,经常从早上做到夜里。后来治疗中心迁往通化,成立了志愿军后勤颌面外科治疗中心。一年后战地救护又临近换防,听说西南援朝手术队,特别是宋儒耀要回去,许多病员采取拒绝治疗方法以达挽留目的。年2月春,手术队带着由伤病员签满名字的国旗光荣地回到成都。他们开创了中国战争史上“整形外科”战伤阶梯式救治的流程,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卫生部、政治部特授予医疗队集体一等功,宋儒耀个人记大功一次。
7.3整形外科医生积极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年8月,倪葆春担任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总队第五大队的大队长。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倪葆春率领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光辉的纪录。东北军区后勤卫生部为了将各志愿医疗队和专家们的工作经验汇集起来,供后来参战的医务人员学习,向各医疗队征稿。倪葆春和战友刘仁麟在百忙之中合作撰写了《烧伤》一文,刊登在沈克非主编的《抗美援朝战伤处理文集》中,成为当时处理烧伤的主要参考文献。
朱洪荫、孔繁祜也先后参加了北京市抗美援朝手术队,并荣获三等功。他们亲眼目睹了极为有限的专科医生资源,与需要治疗的众多伤员这种求大于供的现状。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年12月第29卷第12期ChinJAesthPlastSurg,DecVol.29No.12
收稿日期:-10-31
作者单位:《中国整形美容外科史》编辑部,重庆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