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吃辣能养生吗科学解辣试试这三大l

时间:2021-7-1 18:23:11 来源:唇裂

都说饮食清淡更健康,但没想到吃辣竟还能让人更长寿!吃辣不仅能改善食欲不振,还能预防胆结石、对抗感冒……但辣椒怎么吃才不伤身?哪些人不宜吃辣?不同辣椒又应该怎么吃呢?快来看看吧~

本期电视专家:

张静

上海交通大学

医院

营养科主任

谢吟灵

医院

老年科主任

戎靖枫

医院

心血管科副主任

沈巍

中国饭店协会

酒店星厨委

执行主席

适当吃辣好处多~

更长寿:据研究显示,相比那些不常吃辣的人而言,一两天就吃一顿辣味食物的人死亡的可能性低了14%,尤其能降低癌症、心脏病和呼吸疾病的死亡风险。“辣”可不单单指辣椒,也包括姜、葱、蒜等食物。

●可促进食欲:辣椒中有辣椒素,可有效改善食欲不振,还能排除消化道中积存的气体,并且起到治疗口臭的作用。

●可预防胆结石:青椒含有丰富维生素C,可使体内多余的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从而预防胆结石,已患胆结石者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青椒,有一定缓解作用。

●可健胃、助消化:适量吃辣味的东西,对口腔及胃肠有良性的刺激作用,能增强肠胃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

●可促进血液循环:食用辣椒等辛辣食物,可帮助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怕冷、冻伤、血管性头疼等不适的症状。

●可保护心脏:心脏病患者在平时生活中可以适量地吃些辣椒、葱姜蒜等辛味食物,它可以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起到保护心脏,让心脏变得更年轻的作用。

●可对抗感冒:辣味食材中辣椒的活性物质辣椒素具有稀释鼻黏液的功效,进而有助打通感冒导致的鼻塞,使呼吸更顺畅,有益感冒痊愈。

●可保护皮肤:辣椒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能促进体内维生素A的形成,起到保护皮肤,保护体内粘膜完整性的作用。

●可减少心脏病和中风:辣味的东西还有助于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促进纤溶活性,防止导致血栓形成,有助于减少心脏病或中风的机会。

●可缓解关节疼痛:人体和动物内服或局部使用辣椒素都有镇痛、止痒的效果,辣椒素对于某些特定物质引起的关节炎有消炎作用,可以通过刺激某些神经细胞,阻止传递疼痛信号的神经递质,缓解痛感。

这10种人不宜吃辣!

辣椒、胡椒、花椒、葱、姜、蒜等辣味食物均为温热性的食物,具有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温热性的食物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通畅,身体各组织器官可以得到气血的正常濡养,身体自然健康。但是以下这几类人群还是少吃点辣更有助于长寿:

01

气虚者

辣味食物属于中医“五味”(酸、苦、甘、辛、咸)中的“辛”味的范畴。而中医理论认为“辛”味食物还具有“发散”的作用,过多食用,容易“耗气”,严重者可导致气虚,而气虚者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免疫力降低,一旦气虚找上门来,感冒等各种因气虚而诱发的疾病也就会不约而至了,通往长寿的道路上无形中又多了更多的“拦路虎”。

02

阴虚火旺者

辣味食物比较适合虚寒或寒湿体质者食用,阴虚火旺者食用后常常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大便秘结的现象。大便秘结一旦发生,体内的代谢废物会在体内长时间蓄积,其中的毒素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进而加速衰老的进程。

03

慢性肝炎患者

辣椒虽不直接导致肝损伤,但辣椒中所含的辣椒素若直接作用于胃肠黏膜,可刺激胃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严重者引起烧心、腹痛等不适感觉,进一步加重病情。

04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慢性前列腺炎是因为前列腺反复受到刺激,充血引发炎症。辛辣味道的食物,会刺激血管的扩张,诱发充血,患了前列腺炎还喜欢吃辣椒,会导致症状更严重。

5

冠心病患者

吃辣会诱发冠心病或加重病情,还会增加血液循环在身体的流动速度,使人容易出现心情浮躁等情绪等。

06

慢性胆囊炎患者

应忌食辣椒、白酒、芥末等辛辣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易造成胆囊收缩、诱发胆绞痛。

07

慢性肾病患者

辣椒素必须得通过肾脏排泄,所以有肾病的人尽量要少吃辣,最好不吃。有损肾实质细胞,严重可引起肾功能改变,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

08

胃酸分泌过多的人

辣椒素会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多了可引起胆囊收缩,导致胆道口括约肌痉挛,造成胆汁排出困难,从而诱发胆囊炎、胆绞痛及胰腺炎。

09

有炎症的人

辣椒内含有一种辣椒素,有极强的刺激性,会使炎症加剧。因此有胃溃疡,肠胃炎,食管炎,皮肤生疮,肺结核、牙痛、咽喉痛等慢性炎症的人,还是少吃辣椒为好。

10

有痔疮的人

会导致痔疮加重,由于辣椒素的刺激,痔静脉充血水肿,甚至形成肛门脓肿。另外辣椒又可加重便秘,使痔疮变重。

吃辣会上瘾

不同辣椒吃法不一样!

辣是一种痛觉

辣椒的辣是一种针刺一样的痛觉,辣椒中的辣椒素是一种生物碱,刺激人体产生香草醛体,从而使得神经细胞温度增加,有被触电的感觉。继而刺激疼痛介质,刺激大脑产生内源性吗啡——内啡肽,从而产生愉悦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喜欢吃辣的人都是瘾君子,他们喜欢味蕾被烧灼的疼痛感。

吃辣会上瘾

其实,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吃辣椒,辣椒也是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的。喜欢吃辣椒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再喜欢吃辣椒的人,在他们刚开始尝试吃辣椒时,都是觉得不太舒服的。但慢慢人们发现,在大脑感到疼痛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例如分泌类似吗啡的物质内啡肽,试图通过产生快感来镇痛。这样,在最初的疼痛之后,反而让人产生了一种愉悦感,也正是这种痛感和快感的结合,让很多人的饮食无辣不欢。

不同辣椒吃法各不相同

◆彩椒:西餐中常见食材,通常作为一种甜菜、拌菜,是可以生吃的,因其肉质较厚,作为辅料和一些肉类、鱼类等荤菜搭配,既可以丰富营养,也能使菜品呈色更赏心悦目。

◆指天椒:火锅蘸料里配一点辣椒圈,提辣增鲜;做白灼虾、蒸鱼等海鲜料理时,适量放一点,可以增香去腥。

◆青尖椒:家中常备、百搭食材。今天大厨就教你用青尖椒做一道“肉酿虎皮青椒”~

如何健康吃辣?

第一招:选“鲜辣椒”做菜

干辣椒所含辣椒素比鲜辣椒高很多。鲜辣椒的营养更丰富,经过高温烹炒,辣味会有所减轻;而干辣椒、辣椒面等最好少吃。

建议:鲜辣椒每次克以下、干辣椒每次10克以下为宜。

注意:如果菜中已经放了辣椒,就别再放花椒、大料、桂皮等热性调料,否则“热上加热”,更容易上火。

第二招:辣度选择有讲究

研究者将吃辣的程度分为低辣(2.8g)、中辣(4.4g)和高辣(6.7g),研究结果显示:中辣对体重、血脂、血糖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家庭辣度判断表

微辣

可对应菜品——菜椒

食用后口感上只有一点或者几乎感知不到辣味,舌头和口腔感受到极其轻微的刺激感,该等级辣度80%以上的人都能够承受。像菜椒、甜椒做成菜品后的口感,就归于微辣的范畴。

中辣

可对应菜品——虎皮青椒

食用后舌头、口腔能感受到一定的刺激灼烧感,将舌头伸出口腔外,灼烧感可得到减轻。50%~70%的人能够承受此等级辣度的菜品,像常见的虎皮青椒的口感,就应该归入中辣的范畴。

高辣

可对应菜品——辣子鸡

食用后舌头、口腔内出现明显的刺激和灼痛感,大部分人食用此等级辣度的食品后,将出现流鼻涕、眼泪的情况,甚至将舌头伸出口腔外后,灼烧感依旧存在。20%~40%的人能够承受此等级辣度,像辣子鸡的辣度口感,就应该归入高辣的范畴。

极辣

可对应菜品——辣椒酱

此等级辣度的辣椒(如朝天红辣椒)一般是用来制作调味品(如油辣子、辣椒酱等),几乎不供人直接食用。直接食用辣度为极辣等级的辣椒,在口感上形象点说,就像是把一块烧红的铁块放在舌头上和喉咙里所产生的刺激和灼痛感,绝大部分人无法承受。

第三招:搭配食物巧“中和”

?吃辣配些凉性食物,能起到“中和”作用,清热去火。鸭肉、鱼肉、苦瓜、莲藕、荸荠、豆腐、莴笋等都是凉性食物,可清热生津、滋阴降燥,是辣菜的最佳搭档。

?吃辣后,来点酸味水果。酸味的水果含鞣酸、膳食纤维等,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加速肠胃蠕动,帮助滋阴润燥。吃点苹果、梨、石榴、香蕉,或吃些山楂、葡萄、柚子,都有去火的作用。同理,酸辣较麻辣更为健康一点,因为柠檬汁或醋中的酸,可以和辣椒素中的辣椒碱“酸碱综合”一下,减弱辣椒的刺激性。

第四招:主食选粗粮

粗粮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可预防由肠胃燥热引起的便秘。玉米或红薯就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薏米也可去燥,如果加上百合熬粥,效果更明显。

第五招:吃辣时注意多补水

吃辣容易引起咽干唇裂等症状,更要注意补充水分。菊花茶、酸梅汤等是最好的“灭火器”。

科学解辣有三大“法宝”

冰水

解辣指数:★

用水漱口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冰水比常温的水,解辣效果更好。

糖水

解辣指数:★★

经试验,含糖浓度为10%的糖水有一定的解辣效果。而大部分市面上卖的甜饮料,含糖量都在8%~12%之间,像可乐、果汁、乳酸菌饮料都是可以选择的饮品。

牛奶

解辣指数:★★★

纯牛奶里含有丰富的酪蛋白,它是一种乳化剂,能把辣椒素包裹起来带走,人自然就感觉不到辣味了。而且牛奶又含有脂肪,对刚入口的辣椒素或许也还有点用。

?不同的牛奶差别不大,倒是温度的影响更大一些,就像冰水那样。总的来说,低温的全脂牛奶解辣效果最好。此外,酸奶、奶酪等酪蛋白含量很高的奶制品也是管用的。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冬吃水果伤肠胃?换种吃法!健脾、养肝、“胜白药”~◆中风、痴呆都因缺它,补它比补钙更重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llm.com/yszl/12152.html
热点排行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精彩推荐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相关导读
    唇裂的特点和临床分度

    唇裂的特点是出生后上唇有一个长短不一的小豁口。豁口常在“人中……【查看详情】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