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在雪域高原上的忠诚
——第七批援藏干部的故事
党建杂志记者刘汉俊翁淮南孙进军张少义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建杂志特别推出这篇长篇通讯,从不同侧面展现13位援藏干部的形象。他们是作为第七批的人,也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派出的援藏干部。他们牢记重托、不辱使命,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凭理想与信念,用担当精神在雪域高原树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书写了“忠诚”二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对包括援藏干部在内的,在西藏地区工作的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七一前夕,党建杂志专门派出文字、摄影摄像记者,兵分多路赴西藏采访,感受他们的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在此,谨向广大援藏干部和在西藏地区工作的各族干部,致以崇高的敬礼!
这是一群普通的人。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是你我身边普通的同事、朋友,是家里的顶梁柱。
这是一群不平凡的人。他们响应中央号召,汇聚到祖国的最高处,用钢铁般的意志,在世界屋脊建功立业,赢得了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点赞。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援藏干部”。
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品质,叫“忠诚”。
年7月,第七批援藏干部即将结束援藏任务。他们把业绩与美誉留在了西藏,把忠诚与担当写在了雪域高原。
在这里,让我们讲述13位援藏干部的故事。他们是第七批名援藏干部的代表,其中一些同志还是第六批留任的,是自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7批次多名援藏干部的缩影,更是几十年来以各种方式支援西藏建设的党员干部的生动写照。
杨峰:坚守在李狄三、孔繁森战斗过的地方年7月,经过组织严格选拔,杨峰从西安市曲江旅游公司来到西藏,担任阿里地区旅游局监管科干部。
阿里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生命禁区里的禁区。狮泉河的向阳坡上,有一座烈士陵园,那里长眠着被毛主席连赞三声的“盖世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著名战斗英雄、“人民功臣”李狄三,年5月28日,他因高原病而以身殉国。与他同眠阿里的,还有为西藏和平解放而英勇牺牲的62位战友。
抚摸着烈士们的墓碑,杨峰感慨万千:“我和阿里有缘。”杨峰曾在进藏先遣连的出发地——新疆于阗当过兵。那时,他经常从新疆南望连绵的大山,想象着山那边神秘的西藏阿里。得知有到阿里援藏的机会,他决心沿着先遣连英雄的足迹走一走。
如今已是阿里地区旅游公司总经理的杨峰说:“我就想到最接近太阳的地方,传递一种信仰,弘扬一种精神,体验另一种人生风景。”
豪情易抒,现实难对。阿里的艰难超出他的想象。当年进藏先遣连开辟的新藏线国道,在阿里地区有公里路段,是自驾车、自行车、徒步游的必经之路,也是危路险道。年10月,阿里地区行署决定在路旁为行人设立7个黑帐篷营地。这个任务落在了杨峰身上。他二话没说,连夜携带探查设备就出发了。一连两天两夜,他吃住在车上,渴了喝矿泉水,饿了吃路餐,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往返公里,两次翻越海拔米的达坂。
高海拔环境,高强度工作,使杨峰的手脚出现了水肿,心跳也加快,似乎患上了当年李狄三得的“高山病”。“想想当年李狄三、孔繁森的精神,我的身边便弥漫着精神的氧气。”杨峰说,张开嘴深呼吸,顿时充满了力量。不到6天的时间,他们完成了准备工作。
“晚上,我们住在无人区的野外。这里没有西安家中席梦思那样舒坦,听着凄冷寒风拉着怪怪的长音,呼吸着氧气稀薄的空气,望着满天星斗,感觉像生活在火星。”一种孤独感让他想家了。
一天晚上,筋疲力尽的他钻进帐篷,倒头就睡着了,梦里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撕扯,一阵疼痛感惊醒了他,一看才知道,一只野狗不知道什么时候钻进了帐篷,正疯狂地撕咬着他的睡袋。他彻底清醒了,急忙操起工具与野狗打起来。“如果再晚一分钟醒来,我就光荣了。”杨峰哈哈一笑。他的腿上留下了被野狗咬伤的疤痕。
但是,杨峰的艰辛换来了游客们的称赞。“住进黑帐篷,感受到爱的阳光。”这是他们留给杨峰和同事们的签名致谢。
黑夜是阿里的资源。在那里,人们可以近距离地观赏灿烂的银河。纯洁的星子、圣洁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星垂平野阔”的美丽。年6月,杨峰开始投入星空旅游产业的设计建设工作,60天的工期里,他在工地呆了30天,终于在海拔米处建成了阿里第一个,也是亚洲第一个、世界第五个暗夜公园。如今,到阿里看黑夜,已经成为游客们的一个必选项。
杨峰不光是一位好官,还是藏族同胞喜欢的“能人”。在阿里最冷的季节,杨峰主动申请到海拔米的改则县麻米乡吓夏村驻村,与农牧民吃住在一起,每天忙乎村里的项目、生活、治安维稳;他还利用自己的特长,修理收音机、辅导小学生、给农牧民看病。在藏族群众眼里,这个汉族好干部好像没有什么不会的。
杨峰离开吓夏村那天,农牧民们端着甜美的青稞酒,捧上洁白的哈达,前来送行,而杨峰捐出了随身携带的所有衣物,只穿了一件单衣,在瑟瑟寒风中返回了单位,心里却热乎乎的。
刘纲华:引资高手谈判能手西藏山南市乃东县经济合作局局长刘纲华原是湖北武汉市市直机关的干部。年,从军队转业的他毅然报名援藏,被派到平均海拔米的乃东县工作,主要任务是招商引资。
刘纲华被称为“寻找神水的人”。进藏以后,刘纲华一直在寻找开发冰川水资源的办法。他马不停蹄地跑了近20天后,终于在海拔米的雅拉香布神山,找到品质绝佳的雪域“神水”。那天,一阵突如其来的激动,让这个铁汉一下子晕倒在勘测现场。客商们被深深地感动了,把一项投资万元的水资源项目落户在乃东。
年3月,刘纲华利用乃东县得天独厚资源及区位优势,借鉴武汉“工业倍增计划”的成功经验,创建了乃东武汉产业援藏园,协和太阳能、藏草堂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实体企业闻讯而来。
泽贴尔是乃东一项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编织工艺,制作的披肩等面料柔软精细,过去是达官显贵们的专用品。一件泽贴尔织品需要经过8道纯手工技艺,十分复杂,一度濒临失传。为了帮助传承人巴桑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纲华与他沟通了30多次,还自己垫支2.5万元帮他做申遗宣传片。年3月,泽贴尔申遗成功那天,巴桑握住刘纲华的手,哽咽着说:“你是我们藏胞心中的好干部!”为了让朗姿股份有限公司与乃东合作开发泽贴尔产品,刘纲华花了两个月时间做谈判准备,终于一举成功。如今,帽子、披肩、围巾、衣服等充满民族特色、样式活泼新颖的泽贴尔编织品批量销往内地,为当地藏族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招商引资实战,把刘纲华训练成了谈判高手。为了给入驻企业西藏泽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租赁亩土地种植金银花,刘纲华与有关方面谈判15次,做群众工作30多次,常常从太阳高照谈到凌晨。为了证明金银花的存活率,刘纲华带着两位同事每天冒着烈日工作15个小时,开垦出10亩荒地,抢种了2万株金银花。他自己贴钱3万元租赁土地、雇人浇水,硬是将金银花的存活率提高到60%,感动了企业主,使一项0万元的项目落地乃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年8月雅砻文化节上,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与乃东县人民政府签订了西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份协议——投资13亿元的西藏第一座光热发电项目选址乃东县。
为了这个项目,刘纲华体味了酸甜苦辣。谈判最关键的那天,他突然接到妻子从武汉打来的电话——5岁的孩子右手掌的两根骨头断裂!刘纲华闻讯心都碎了,他叮嘱妻子,含着泪水回到谈判桌上。
刘纲华的汗水、泪水没有白流。两年来他争取到达成意向投资的实体企业9个,超过原计划的%,资金达9亿多元,创造了乃东县招商史上的传奇,在山南地区12个县中位居第一。
汤砺锋:站在最高处讲述最美的故事“海拔高不如志气高,缺氧气不能缺勇气。”唐古拉山山口上的这条标语,深深地嵌在汤砺锋的心里。担任上海电视台国内部副主任的他曾先后四次进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年7月,汤砺锋援藏,担任了日喀则市广电局副局长兼广播电视台台长。
“从海拔近为零的上海到海拔米的日喀则,我非常明白这是对身体的巨大考验。但是,人的精神高度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汤砺锋说。
因为缺氧和气候不适,汤砺锋一进藏就连续感冒了3个月,各种不适症状困扰着他,但他一直坚守在雪域高原。向世界讲好西藏的故事,是他的使命。
进藏不久,汤砺锋就主持修建了直播珠峰实时景观的镜头,第一次向全世界实时展现了珠峰的壮美景象。
年9月16日,“日喀则广播电视台”白癜风患者能否服用复方斑蝥酊白癜风如何治